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1950年初我在上海三联书店工作时,就知道丁景唐先生地下工作的革命经历和热情坦荡的人品气质。不久,我就奉调到北京工作,一晃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失了。这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有影响的文坛活跃健将,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又是编辑出版界的前辈。虽然不曾谋面。但一直心向往之。这期间,我断断续续读过他关于鲁迅、瞿秋白的研究文章,和现代出版史的文章,以及思  相似文献   
2.
我的自述     
丁景唐,族名训尧,笔名洛黎扬、歌青春、丁英等。宁波市(原镇海)人。父亲丁方骏为成衣匠,母亲胡彩庭是农家女。因家贫,父母随母兄闯关东。我在1920年4月25日生于松花江边的吉林市。三岁,父亲失业,南返镇海乡下。六岁,丧父;十二岁,  相似文献   
3.
韦泱 《出版史料》2007,(2):76-91
引子 生于1920年,从十八岁便开始尝试做编辑的滋味,在以后七十余年(1938~2007年)的岁月中,始终以编辑出版为自己一生所专注的事业。他就是年逾八十七岁高龄的丁景唐先生。如今在上海石库门“慎成里”旧居,他依然与书为伴,以书会友,为书事、为文事而操心忙碌着,依然在书堆中“皓首穷经”,孜孜不倦。  相似文献   
4.
王湜华 《出版史料》2007,(2):127-128
丁景唐先生于2004年1月出版了他的一部文集,集名即称《六十年文集》,既朴实无华,又直截了当,他六十年的辛勤耕耘,于此集中得以结集。而景唐先生为此文集用的副标题是《犹恋风流纸墨香》,更进一步说明,先生一生献身革命,其中与文字纸墨的交道,是至为重要的。先生几十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5.
知识性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历史知识、社会生活等内容,都请一些专家学者撰稿,如原<新中华>杂志的编辑倪文宙先生等.文艺方面的作者,主要是学生中的党员和进步青年,有金如霆,笔名为柯群、陈新华、袁鹰、石琪、欧阳芙子等.我自己用歌青春、王淑俊的笔名写过诗<毕业行>和短论<逃避与等待>,分别刊于第3期和第4期.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9,(3):76-78
2009年初,瞿秋白烈士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在迎接这个重要纪念日之际,丁言模和刘小中合作编写了这本新的《瞿秋白年谱详编》,值得庆贺。编写人物年谱,需要不断挖掘和搜集大量资料,严于考订,甘愿坐冷板凳。搞资料,是研究的基础。我研究左翼文学已超过半个世纪,如今我已是八旬有八的老人了。我曾经辛辛苦苦四处搜寻了大量资料,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不少宝贵资料已遭失。“文革”后发回抄走的部分资料,在此基础上,我又认真查寻、整理、校勘,日积月累,其中就有瞿秋自烈士的大量资料。  相似文献   
7.
大约在八、九年前,我有一阵子醉心于研读鲁迅日记,考究先生读书生活中与各家书店往还的故实,每小有收获,便草就成文,记得其中一篇是谈先生与湖州刘氏嘉业堂交往的,文章是与友人联名发表并刊登在一家鲁迅研究的专业杂志上。  相似文献   
8.
【前记】我最近在为父亲丁景唐整理书籍、稿件、书信、照片等,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书信,我随手拿了封信,发现除了来信外,竟然有父亲的回信,这是父亲用复写纸写的。大约他觉得这封信的内容很重要,很丰富,如果有人再来问此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复印给人。因为当时来访问的人不少,大部分是日本朋友。  相似文献   
9.
2005年10月16日,晚饭前,85岁的老丁(丁景唐)翻检出一套<巴金译文选集>,让来访的两位老友的女儿欣赏.这套书中的<草原故事及其他>扉页上,有巴老用钢笔题写的几行字,"赠丁景唐同志巴金九○年九月七日".老丁与巴老是多年的老朋友,"文革"后巴老出版的各种文集,几乎都会送给老丁.北京媒体记者曾为了撰写有关巴老的专题报道,在上海采访老丁后,得出一个结论:巴老对老丁是"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