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53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说明 ,日本媒体二战时期的法西斯化不像意大利和德国 ,基本上是该国媒体从 1 9世纪末自觉鼓吹侵略战争的自然结果。文章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形的历史原因、民族发展的特点 ,以及不彻底的明治维新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如果单从航空史的角度来讲,人们往往会迷惑于一件事:为什么以拘谨刻板著称的德国人,却发展出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飞行器?特别是在二战期间,德国人研制的怪飞机,可谓是层出不穷,其型号数量之多以至于人们对此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这甚至影响到后世的人们对航空器也多采取一种见怪不怪的态度。实际上,按德国人的民族性格说来,这是一个思维谨密的民族,故多盛产哲人与工程师,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之友》2004,(12):55-55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儿子生性多疑,多方医治毫无成效。有一天,父子俩在贮藏室收拾东西,父亲让孩子爬上一个高架子。孩子说,我上去了,你把架子抽走了,我就下不来了。父亲说,放心吧,相信我。孩子爬上去了,洛克菲勒却把梯子抽走了。  相似文献   
4.
美国战争文学不仅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和人们对战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欧华恩先生的学术新著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新的视角对美国二战时期小说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新的现代透视,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方媒体和日本媒体的关注点不一样。西方国家更注重民主、人权问题,日本也会关注这些,但没有他们那么注重。日本媒体从历史来看一直是批评政府的,特别是二战以后,媒体对政府的批评很多,一直站在在野党的立场。采访两会的时候在人民大会堂前照相,作为一个旅游者可以,但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感觉有些不专业。  相似文献   
6.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拥有一系列先进的战斗机,其中,FW-190是性能最好的战斗机,曾经与盟军作战飞机存欧洲和非洲上空进行激烈的空中较量。盟军航空兵虽然受到很大的损失,然而,也沉重打击了该型机。  相似文献   
7.
二战中广播在社会动员方面的作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结束60周年了,可人们对那段难忘的历史的记忆,日久弥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二战的记忆是和广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战争的爆发,到战争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再到战争的结束,人们都可以看到广播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聂云 《航空档案》2005,(1):76-77
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的援助下,人民空军迅速壮大。到1955年朝鲜战争结束时,中国空军已经拥有25万兵力,他们分别部署在27个师里,配备了5000多架作战飞机。中国空军从零开始,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空军,排在美国和苏联空军之后。在新中国空军作战飞机中,有多种型号的战斗机,包括雅克-9P战斗机。该型机是新中国从苏联购买的。在苏联,雅克-9型战斗机曾是王牌战鹰,二战中大战法西斯航空兵。  相似文献   
9.
二战期间,英、德两国独立地进行了对喷气动力的研究,形成了一种互不知情的秘密竞争。巧的是两国政府都不支持科学家自发进行的这场技术革命,并且还进行了阻拦。  相似文献   
10.
德国作家伯尔的《在桥边》是二战后反思文学的重要代表,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因伤而被分配在桥边数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的二战伤兵的所见所行,表达了作者在面对二战后德国重建中所遇见的种种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行为的理智的抗议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