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飞速发展,档案工作者特别是档案编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档案编研工作,汇编出版了诸多体例、内容不同的档案编研作品。但是,由于编研人员的编研理念不同,档案编研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档案编研作品的可读性与可用性,编研结果与编研初衷相悖。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提高档案编研产品的价值,笔者以为,在进行档案编研时应做到"广、实、考",所谓"广"就是指收集档案资料时要"广征博采",所谓"实"就是指选用档案资料、处理  相似文献   
2.
谢云 《江西教育》2014,(4):41-42
无论对教育来说,还是对教师而言,没有写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尽管孔子曾说,他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我们在追念他时,必须感谢他的弟子们,没有他们整理的《论语》,我们就将缺失一位如此伟大的教育家——事实上,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教育家,现实社会那些有名的教育者,我们知道他们,莫不是因为他们的写作,因为他们写出的作品而得以流传。  相似文献   
3.
礼乐文化是中国特殊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基,是整个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结晶,孔子无疑是对礼乐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众多人物中最为光辉伟大的一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由孔子提出的具有十分深远意义的最完整,最基本古典阐释学命题,影响了我国古代阐释学的命运走势。  相似文献   
4.
耿相新 《寻根》2020,(1):108-113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偏重于阐释和整理,这一学风的养成也许源自孔子的“述而不作”,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里的“作”指立论创说,是指前人所没有的,作者最早发现、发明而书写下来的;而“述”则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解释,是阐述前人学说的。这一文明奠基时期的学术趋向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孔子之后的两千年里,中国古代产生的述论类书籍远远超过创作类书籍,经部书籍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5.
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论语·述而》中的一句,其中"述"是指传述旧闻,"作"是指创作。该句的意思是只阐述而不进行创作,相信并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有人说孔子复古,有人说孔子保守,也有人认同孔子是改良主义者,但他的改良是"以复古为革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进步"的时代,在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再走失却不自知,一再迷路却固执认为那是太阳的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