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傅东华的《飘》译本是归化翻译法的典范,其归化技巧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大量破解英语短语,代之于汉语短句(包括将英语名词修饰语译成汉语短句及将名词短语译成汉语短句),同时大量增加词汇(包括语义补足词句、连接词、结构补足词语)。在文化信息方面,傅东华将大量专有名词用归化译法处理,但其译本中还存在重要信息漏译、专有名词内涵不准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陆颖 《图书与情报》2011,(3):129-133
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以现代文学版本研究为基础,充分考虑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结合实证性研究与阐释性研究、版本考校与文本比读,以原文版本为源头,重点考察在翻译创作、传播过程中译本众版本的演进关系及背后缘由,最终发现现代翻译文学作品不同版本的不同文本本性,拓展批评解读空间,是相关译作、译家和译史研究的起点,以求对译作、译家得失有准确把握,对翻译史有全面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傅东华的《诗歌原理ABC》是其诗学观的具体呈现,该书围绕着诗的产生、诗歌情感、诗人的想象几个核心要点,详细讨论了诗歌的生成过程,是“五四”以来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诗学著作,对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学界对傅东华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他的文学翻译上,相对忽略了他作为文论家的现代诗学实践。事实上,《诗歌原理ABC》既是西方诗学体系的东方实践,也是中国传统诗话的现代承续,更是傅东华对现代新诗深刻思考后的诗学尝试。尽管部分学理逻辑不够成熟,诗论体系还相对简略,但却对“幼儿期”白话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傅东华是近现代翻译史上著名的文学翻译家。《飘》这部享誉世界的名著,通过傅东华的翻译,已经成为在近现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外国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6.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的角度,通过实例,探究了傅东华汉译《飘》中的归化翻译特色,并从此理论的视角,赏析了傅译《飘》的译文之美。  相似文献   
8.
郝广丽 《文教资料》2008,(36):29-31
本文主要探讨了傅东华翻译的<飘>的翻译策略,对傅版<飘>中"归化"的使用进行具体分析,并简要指出了影响傅东华翻译策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傅东华翻译的<飘>曾经掀起了中国的<飘>热,该译本在被奉为归化翻译典范的同时,也经常成为批判归化翻译的靶子.实际上,正是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兼顾使用,才使得中国读者能普遍接受译文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异国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0.
英语长句一直是汉译的难点。文章在分析英汉语差异的基础之上,对傅东华译本《飘》的长句翻译进行微观考察,以期更好地揭示英汉语的本质差别,共同提高英译汉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