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鹏 《北京档案》2008,(6):42-43
彭楼建于1272年,元代叫齐政楼,是一座高46.7米、有着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是元大都的中心。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元代鼓楼旧址的东边重建。鼓楼建在一座高高的砖台上,红墙绿瓦,十分壮丽,是古代向全城报时刻的中心。原来定时的计时器是“铜漏壶”,定更的“更鼓”。“铜漏壶”相传是宋代遗物,制作极为精巧。壶内室有四个漏壶,  相似文献   
2.
北京四合院浑然天成、闻名遐迩,是北京代表性的建筑。顾名思义,它大体上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合围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其实,在历史上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劳动人民最主要的居住形式,但是只有北京四合院以其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11,(12):46-47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在《周礼·考工记》中,有"匠人营国"内容."营国"就是建设城邑,凡王国之城或诸侯封国之城,皆建设城池.城池由城墙和护城河组成.护城河也称城濠或濠沟.  相似文献   
4.
殷伯冬 《北京档案》2010,(12):38-39
中国儒学有一句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简单的两句话,阐述出了儒者的人生哲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儒家的"中庸之道"不仅伴随着数千年以来的华夏文化,同时它那种中正、稳定、和谐的理念也被建筑者们应用于城市建设之中.北京城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从元代最初的设计者刘秉忠设计修建元大都开始,一直到现在四通八达的新北京,北京城都保留着这个特点.一条中轴线贯通城市的南北、主要建筑都对称坐落其上.  相似文献   
5.
打开历史地图,细心的人会发现元大都南城墙在今西·长安街的电报大楼对面一段有一个向外(南)的半圆形鼓包,这里既无高山又无深潭,鼓包的出现不符合规制和礼俗。原来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寺院——庆寿寺。这座建于金大定年间的寺院内有大小两座寺塔,  相似文献   
6.
北京的城墙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元、明两代里制与尺度及步长的实证研究,对明北京宫城内所遗存的若干元代风格的建筑遗存尺度的实证研究,对诸多史料记载的其它建筑与明北京宫城的相对空间的实证研究,对北京中轴线宫苑规划之历史沿革的实证研究,以数十个实例论证了明北京宫城与元大都宫城的空间位置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8.
《北京档案》2012,(10):2
正明代初,朱棣迁都北京,废元大都重建紫禁城。紫禁城内有一条蜿蜒曲折自西北向东南长达2000多米的金水河,河水不仅增添了宫廷建筑的美感,还是城内给水和排水的河道。紫禁城城内的桥也都横跨于金水河之上。  相似文献   
9.
李晴 《北京档案》2010,(9):48-49
明代北京城垣主要包括内城城垣和外城城垣两部分,内城城垣是在元大都城垣的基础上,经过洪武、永乐、正统三个时期,缩北垣,拓南墙改建修缮而成的。而外城城垣的建设是在嘉靖一朝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元大都(北京)和杭州是元代中国北南两大都会,并从水陆海交通辐辏、亚欧非多族杂居、多民族文化交往等方面探讨了这两大都会所表现的国际性,从中可以看出元代社会是相当开放的,这有利于汉、蒙多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丈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