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敞解经求新与其性格有关,其解经虽求新奇,但不诡异,因为他在治经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三个原则,即尽量与圣人之意合、阐释经典有现实的合理性以及博取众长,不完全信、废传注等。这种解经方式典型地代表了北宋庆历前后学术既重出新,又重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
陈一鸣 《广东教育》2014,(11):13-14
从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设题情况来看,文意理解题其实涵盖了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的考查。高考文言文中都有一两道"文意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题。这题设置四个选项,四个选项的内容按行文顺序表述,也都采用"选出错误的一项"的形式。编题老师往往在"错误项"中设有陷阱,"引诱"读者上当,面对这道选择题,我们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孙复、刘敞、孙觉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春秋学者,其所阐发的"尊王"思想代表了北宋《春秋》学思想的主流。三人在尊王权、贬诸侯、攘夷狄三个层面对尊王做了充分的阐发,反映了北宋《春秋》学的尊王大义。  相似文献   
4.
刘敞是北宋中期经学思想变革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其<春秋权衡>卷十四至十七,主要为批驳<榖梁传>的谬误.刘敞在对<榖梁传>进行驳斥的同时,亦凸显其春秋榖梁学思想:他认为<春秋>不仅为一部史书,而且具有拨乱反正、垂教后世的功能.而<榖梁传>则曲解<春秋>经义,隐晦<春秋>所载史实,并以日月例肆意妄解圣人之旨.这些都体现了刘敞表面疑古惑经,实则尊经崇道,以义理解经,不拘传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5.
刘敞,刘Bin的辞赋创作与学术思想紧密结合,颇有可观之处。刘敞的辞赋表现出以道德自命而特立于衰世的孤独感、使用感和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并围绕义、利,对人生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刘Bin的辞赋表现了对社会人生的冷峻分析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以及淡泊自守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侯步云 《兰台世界》2016,(16):124-125
《春秋》学在北宋时期为显学。刘敞是北宋《春秋》学重要代表人物,著有《七经小传》、《春秋》五书。刘敞主张《春秋》为经非史,但史为基础;批判《春秋》传与注,但对传和注采取了不同态度,而评判的标准是《春秋》经文本,尊经信义。刘敞成为宋初庆历之际开经学新风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朝中措》中的"文章太守"多被认为是"作者自谓"。但根据题序可知,刘敞是词中被送行的主体,作品层次的展开无不与之有关,且层层切合主题。综观北宋送别词,不乏称赞被送行之人才德者。刘敞学问渊博,为人坦荡磊落,深受欧阳修推重。此"文章太守"应指刘敞。  相似文献   
8.
刘敞敬畏天命,并且认为除了圣人之外,一般人是不可能知道天命的。刘敞的天命论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又在为现实政治服务上达成一致。他一方面认为人应当敬畏、接受和顺从天命,难免染上迷信和唯心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又使得他的天命论中包含着一些唯物主义的成分并闪耀着主体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刘敞和王安石都很重视人性论,都辩证地看待性与情的关系,前者认为仁义即性、礼乐即情,性与情的关系就好比是神与形的关系,而后者认为"性情一也,性本情用"。从性情论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好发议论的学者,只不过二者之间正常的学术探讨被后来一些人所政治化。  相似文献   
10.
正经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形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宋代为"经学变古时代"(皮锡瑞《经学历史》),更是受到学者的青睐。不少学者认为,自汉唐到宋初,谈经者笃守古义、各承师说,至庆历间刘敞《七经小传》出,风气才为之一变。由于刘敞敢于疑古,勇于进行学术创新,与时代精神和需要契合,吸引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展开研究。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刘敞的研究动态;二是当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