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教育   4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蛮诸部位于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区交界地带,是洪武时期西南经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其时经略乌部的主要措置,即军事挞伐制其不叛,卫所设置控扼要道,诸部分治防其合势,文教化之使其不叛.  相似文献   
2.
赖锐 《历史档案》2023,(1):63-69
明初设置四川行都司主要目的在于以军卫镇戍边地,至明中后期,随着卫所体系的败坏,开始不断设置文官节制卫所。万历年间持续不断的族群叛乱引发边地动荡,士绅希望通过废除行都司来摆脱武官的统治。四川巡抚也希望通过建府的方式加强对建昌地区的管控,以重整地方秩序。于是顺应舆情,推动“废司建府”运动,经过几番博弈,最终因为财政困境的现实考量未获成功。同时也可以看出,明晚期以卫所为代表的制度化军事力量,对于边疆管理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军妻,系指卫所军士的妻子,主要来自于军士本身所娶之妻;此外,政府还将犯妇、奴婢、俘虏等充发为军妻,或为无妻军士买娶军妻,这是军妻的又一大来源.佥解军妻作为维护卫所制度运行的辅助措施,是明代军政建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为了将军妻安定于卫所,进而防止军士逃逸,明廷针对军妻群体制定了一些优待政策,包括资粮供给、优抚孤寡军...  相似文献   
4.
借职制度是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初始目的在于填补武官袭替过程中所出现的武职空缺 ,最终是为了保障武官世袭的延续。借职发生的条件在明代前期与中、后期有很大的变化。从大量的明代档案“武职选簿”中有关借职的实例看 ,借职制度与其实际执行的情况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守常与变革是中国古代制度运行的两种基本指导思想。时代在发展,既定的制度需要不断“变革”,却无法回避“守常”思想的阻挠。明初实行的班军制度本为善政,在明中期以后存在许多问题,也做了不少变革,但受到“守常”思想的影响,该项制度垂而不死,一直延至明朝灭亡。“守常”与“变革”思想的冲突与调整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影响下的王朝更替与制度轮回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顾诚提出明代行政区划体系分民政、军政两大系统,军政系统管辖大量人口田地。他用这个观点解释明初850万顷田地的统计数据,引发了对明代人口田地规模、行政区划制度的讨论。军政系统中,在府州县城外另外建城设治的沿海卫所,是否管辖原属州县的部分人口、田地?这是顾氏新解释和新观点是否圆满成立的焦点。沿海地区明代省府州县志和明清沿海卫所志的相关记载显示,明代沿海卫所户口登记中无民人,州县的里甲数量未受新设卫所扰动,卫所对当地民人实际上并没有管理权限;卫所名下除屯田外并无从州县划归的田地,而且对秋粮直缴卫所的州县田地、对城内外原属州县的旧额田地、对卫所军余零星新垦的田地,皆无管辖权。由此可知,明代沿海卫所不管辖任何本属州县的人口和田地,明代人口田地的实际规模、军政系统在行政区划体系中的地位,或可再加斟酌。  相似文献   
7.
明朝建立后,延续元代土司制度的同时,又适时改变了这项单一的统治模式,在“四面皆夷”的贵州广置卫所,以作为王朝治理的“先行军”。“蛮地”转变为“卫地”,是明廷以“卫所”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而将都匀卫改制为“军民卫”更强化了这一举措,既统领军政,又“辖土治民”。因而,“军民卫”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在弱化与倚仗土司势力之间,明廷的总体思路是将卫所不断“民化”,削弱土司势力,构建“郡县化”的王朝治理体系。至弘治年间,明廷再次改制都匀卫,设置都匀府,析分“二州一县”,由此,“卫地”演变成“府地”。为稳固统治,明廷在黔南构建了“府卫同治、流土共治”的政治结构,进而分化土司、布施教化、编户定役、增修城池,初步实现了“府治”局面。从“卫治”到“府治”的过渡,是明廷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创的一种新的统治模式,既以多样性的地方治理填补薄弱的统治基础,又适时布展王朝统治触角,逐步确立起“郡县化”的主体治理体系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卫所的中转与铺垫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这一过渡的核心是中央王朝整体的政治调控与制度张力。  相似文献   
8.
明代山西行都司卫所、军额、军饷考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史·地理志》所载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山西行都司所辖军卫为26个的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最多时只有22个,最少时为7个,成化十七年后为14个,并在此基础上稳定下来。在军额方面,大同镇军13万余名的“原额”应是洪武二十六年以后到建文四年之前的兵额。洪、永以后,历朝兵额不一。在明初,民运税粮在山西行都司的军饷供应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其次为屯粮,再次为开中。明王朝继承了元朝落后的世兵制度,作为世兵制配套措施的军屯制度亦最终遭到破坏。军屯的破坏,严重地影响到“九边”军饷的供应体制。在屯粮、民运税粮改折之后,籴买制逐渐上升为军粮供给的主要手段,并最终促成了明初民运、屯田、开中三位一体的边方粮饷供应体制的解体。  相似文献   
9.
2010年1月29日.国务院正式发文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京办.除保留52家副省级以上单位的驻京办外.其他近万家县级单位、国有企业、各种协会设立的驻京办,6个月内都要被裁撤。  相似文献   
10.
贵州的城镇发展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对了解西南地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有重要价值.从明清时期卫所制度的设置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分析明代卫所设立与贵州早期城镇建立的关系,卫所在城镇发展中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发展变迁及其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