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27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男性性格为本体,渗进某些女性行为特征和性格因素,从而了贾宝玉男女双性化性格类型的特殊存在。其双性化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阴柔型文化因素为其提供了深层的文化基础,明清时期人启蒙思潮为其提供了现实的文化氛围。 宝玉双性化的性格特征显示了文化转型期个体性格特征规范的偏转。此外,曹雪芹对女性文化的崇拜和对男性文化的批判也是塑这一形象的直接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2.
图画书中有各种各样的父亲形象,为父亲思考如何和孩子相处提供了切入点。本文重点分析《我的爸爸叫焦尼》《有些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我爸爸》《朱家故事》这几本图画书中的父亲形象,总结父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最后,期望父亲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能够积极表达父爱,并注重培养孩子的双性化性别角色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性别角色的影响,为中学开展性别角色教育提供途径与方法。方法:依据荣格的原型理论,设计中学生性别角色团体辅导活动内容与程序,对11名高一学生进行五次在校团体辅导,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 -50)及自编问卷进行测量。结果:部分参与成员的性别角色类型发生了质的转变,大部分成员的性别角色意识更清晰,削弱了性别角色偏见与误解,提升了自我性别角色的接纳水平。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网络热词"女汉子"这一词语的源起和社会意义,并且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际访谈的形式对大学生对于"女汉子"的看法进行了调查,归纳出"女汉子"被认可、但在婚恋中面临尴尬境地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李璇 《考试周刊》2011,(35):233-234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双性化人格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幼儿时期是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期,本文借"伪娘"现象的热议之机来探讨有关幼儿的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在幼儿双性化教育中,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该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在幼儿性别教育中要根据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规律,用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理想的性别模式标准来实施性别教育,促进不同性别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初中生性别角色特质的分布状况,以及各种性别角色类型在依恋风格上的差异,了解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依恋风格的相互影响。方法对401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被试中未分化特质者最多,其次为双性化特质者(X2=44.197,P<0.000);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初中生的依恋风格差异显著(X2=44.197,P<0.000);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初中生的亲和性显著高于另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初中生(F=7.411,P<0.000)。  相似文献   
7.
高原 《科教文汇》2011,(7):166-166,208
本文总结了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与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间的关系。发现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对环境持开放态度、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品质在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它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在心理健康方面.双性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女性化和未分化者更为理想而与男性化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人际交往、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很多优势,双性化教育必然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为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发展,幼儿家长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父亲应积极参与教养,教师应有双性化的教育期待并鼓励幼儿体验异性的活动,在幼儿异性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渗入双性化教育内容。此外,以幼儿读物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应多传播双性化人物榜样。  相似文献   
9.
双性化人格的个体结合了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的人格优点和长处,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培养高职学生的双性化人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夏天,在泱泱"超女"中,中性化女生的胜利,宣示我们时代的性别审美在发生着变异。如果说21世纪是"她世纪"的话,这个"她"。是以急速社会化为背景的,中性是女性参与到我们社会工业流程中自我锻造的一种生存之道。道可道,非常道,中性之道,还需从人之本性中去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