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2篇
教育   96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玩”即“古董”,是古代器物.包罗万象.林林总总。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古玩可供后世的人们鉴赏研究.能了解古代文化。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发展历史上有价值的东西。从形式逻辑意义上来认识辨析“古玩”与“文物”这两个概念,至少存在交叉关系.即文物中有古玩.古玩中有文物:但在特定的表意区间范围内,古玩与文物确实表现为同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物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库藏物正逐年自然残损。其中以虫咬、霉变、氧化等化学反应,干湿度不适引起干裂等。本着重点物重点保护的原则,笔经多年的标本实验,采用工业氮气做填充气体,制作专用有机玻璃保护箱,对箱内实现恒温、恒湿设置,有效杀死有害细菌,减缓霉变程度,给物营造“舒适”的小环境,达到有效保护易损器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些器物出乎我们的意料,比如仿真的野兽骨头、龟壳、兽牙、河螺等,所用材料优良、造型准确、工艺精良、抛光细腻,堪称精心之作。红山人为什么用玉精心琢磨这些器物?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研究。首先,这类器物与人类饮食关系密切,是营养丰富的可食动物残留物,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其次,这类器物与早期人类佩饰相关.  相似文献   
4.
器物类意象表达诗人的婚恋情感,是南朝乐府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以诗言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比兴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源远流长.本文即选择“香炉”、“团扇”等器物类意象进行研究,剖析南朝乐府诗中的婚恋象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楚辞中记载的剑铗、舟船、车类、工具及珍宝等器物进行疏证和比较研究,证明 楚辞反映出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各地环境、物产矿藏等等所具有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尹健梅 《寻根》2007,(3):56-58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手制陶。它用红、黑、白三色绘饰,纹饰形象简洁、美观质朴,是制陶工艺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族。彩陶分布地区广泛,延续时间很长,其中以黄河上游仰韶文化的器物类型最为丰富。此外,甘肃、青海的马厂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辽宁的红山文化以及东部沿海的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也都有彩陶。  相似文献   
7.
三星堆古蜀王国遗址出土的遗物从20世纪初问世以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秘,引起无数人的好奇之心,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正当人们还未解开三星堆古玉之谜和所处年代之际,年轻一代的考古学家在80年代的新发现使古蜀王国更显得扑朔迷离。三星堆古蜀王国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的...  相似文献   
8.
清代对家具艺术的设计,体现了为寻求自身的发展而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努力。该时期,纯洋式家具在我国境内随着"西洋热"的升温而倍受青睐,中西合璧式家具也在国人既向往西洋又想保持传统的矛盾心理下得以广为流行。  相似文献   
9.
王丽 《收藏》2014,(12):53-54
复色釉陶是西汉末到新莽时期出现的一种釉陶新装饰品种,流行于河南济源、陕西宝鸡、陕北富县等地,工艺来源或与模仿漆器装饰有关。岐山县博物馆收藏汉代釉陶器物数量众多,其中有两件复色釉陶鼎、两件复色釉陶壶,造型端庄大方,釉色均匀细腻,是汉代复色釉陶作品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0.
朱纪 《收藏》2012,(11):98-103
明代玉佩饰多悬挂于人身上或挂于其他器物作为坠饰,既有大量的动物形佩坠,如羊形坠、鹿形坠、鸳鸯坠、鱼形坠,还有各式各样的玉牌饰。这些玉牌饰有的为方形,有的为圆形或花形,大多体积较小,也可用于嵌饰,图案多取浮雕技法,抛光不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