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辉 《编辑学报》2007,19(5):350-351
在编辑地学类科技论文时经常遇到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的不准确用法,以及与地质年代单位混用;用已废除的地层单位;地层代号、岩浆岩代号及古生物化石拉丁文的不正规书写;同位素及各种组分质量分数的不规范表示;一字线、半字线的不统一用法.讨论这些内容的规范表达问题.  相似文献   
2.
郝远 《编辑学报》2015,27(3):259
答 应是半字线“-”.然而在实践中,不少期刊使用了“—”,将CN号和ISSN分别印刷为CN××—××××/YY和ISSN××××—××××;某些近几年出版的指导期刊编校标准化的书和文章,也在说应采用“—”.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在于这些书刊所依据的国家标准是GB/T 9999-1988《中国标准刊号》,该标准对CN号、ISSN分别有“其间以连字符‘—’相接”“中间以一连字符‘—’相接”的条款.2001年该标准被GB/T 9999-2001《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代替.  相似文献   
3.
彭春芳 《编辑之友》2011,(11):89-91
连接号作为标点符号,它第一次被列入政府修订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是在1990年。[1]如今,它是我们的书面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标点符号之一。一连接号的作用苏培成先生认为,"连接号的基本用法是把意义相关的词语、字母、数字连成一个整体"。[2]林穗芳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4.
贾亚洲 《编辑学报》2009,21(4):364-365
依据数量语言的数理特性将数值范围划分为随机性范围和确定性范围,用浪纹号"~"连接随机性数值范围,一字线"—"连接确定性数值范围,例证了这2种数值范围号的技术表达效果,探讨了数值范围号功能和使用场合的细分与细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连接号在科技期刊中的使用较为普遍 ,而目前其使用比较混乱 ,不够规范 .究其原因 :一是有关标准中对连接号几种形式的规定不明确 ;二是编辑和校对人员对此问题重视不够 ,把关不严 ,结果造成随意使用的现象 .现依据有关标准 ,结合工作实践 ,对连接号在科技期刊中的使用提出一些看法 .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中的一字线与半字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中的一字线与半字线周芬娜【武汉】在科技期刊中,半字线与一字线统称为连接线,其主要作用是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整体。一字线、半字线在科技论文中经常出现,相对说半字线使用频率较高,但二者在使用上常出现混用。下面总结出一些一字线、半字线的用法区别...  相似文献   
7.
大型辞书向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的彩图本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辞书编纂工作的必然趋势. <辞海>是一部以字带词、具有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全书收词1 2万余条,其中语词条目近4万条、百科条目8万余条,字数达1700万字.从1936年版的旧<辞海>到解放后1979年版和1989年版的<辞海>,均采用白纸黑字线描图的传统出版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叶,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迎接21世纪的到来,辞海编辑委员会决定对<辞海>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编辑出版<辞海>(1999年版)彩图本.  相似文献   
8.
连接号是出版物中,特别是科技图书中经常使用的一类标点符号。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把连接号分为一字线(—)、半字线()、浪纹线(~)和长横线(——)4种形式,并列举了连接号的4种用法。但标准没有具体说明何种情况下使用哪一种形式。连接号的4种形式在使用上  相似文献   
9.
连接号在科技期刊中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接号在科技期刊中的使用较为普遍,而目前使用比较混乱,不够规范,究其原因:一是有关标准中对连接号几种形式的规定不明确;二是编辑和校对人员问题重视不够,把关不严,结果造成随意使用的现象,现依据有关标准,结合工作实践,对连接号在科技期刊中的使用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