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40篇
科学研究   32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会通和实学:郑樵目录学思想的两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正扬 《图书馆》2001,(6):74-75,77
会通和实学是郑樵全部学术思想的核心命题,由此可以演绎出郑樵目录学思想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月28-29日,欧阳修学术研讨会在欧阳修的诞生地--四川省绵阳市召开.本次会议由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绵阳三江文化研究院承办.三江文化研究院院长管文虎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会议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一是进一步讨论欧阳修的生平学术;二是研究策划2007年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之际四川绵阳的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3.
黄爱平 《中国文化》2004,(21):48-57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置身于王朝更替,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动中,学者痛定思痛,以深刻的理论思考,犀利的现实批判,求实的学问精神,大胆地阐发个人的见解,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整个学术思想界呈现出生动活跃、繁荣兴旺的景象,掀起了别开生面、波澜壮阔的实学思潮。  相似文献   
4.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乡圣先哲唐君毅,是影响颇大的世界文化名人,本文简介了唐君毅家世,生平、骄人业绩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赞扬唐氏人格高尚,志业千秋。  相似文献   
5.
李朱 《青年教师》2004,(1):46-47
《中国青年报》6月17日刊载的《看看博导们在读什么书》的章,报道了有关“百名博导推荐书目”的调查。李朱等几位硕士研究生,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400多名博士生导师请教两个问题:一是哪些书曾经对他们的为人师表、学术思想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二是为什么是这些书籍,日前,李朱致电本报称,他们回收了120余份的问卷和大量的来函来电,分析报告也已经完成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缪荃孙被誉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其一生搜集图书、传播图书,并以启迪后学为己任。他求真、务实的治学思想与风格,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童兵 《新闻知识》2002,(3):51-51
不久前读到历史学家戴逸先生的一篇文章,内中谈到历史科学和其它基础学科一样失去往日光彩的原因时,提及“部分历史科学工作者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知识结构、思想观点老化,作品内容空洞,文字干巴乏味,不能撰写出适应时代需要,吸引群众阅读的作品”,希望学人们“在研究选题、知识结构、思考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重大的改进,以适应现实和群众的需要”,颇有同感。近日,有学生给我送来唐小兵、陈新华两位新闻学研究生所写的网络新闻专著《网站——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披卷浏览,顿觉一股鲜活之气扑面而来。这本书首要的创…  相似文献   
8.
学术的厚重     
多年来,周先生每有新著,总会送我一本;而我每收到后,一定会认真阅读,并推荐给友人和学生,有的书如《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在海外讲学时还曾作为教材或教材参考书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周先生的几乎每一部书或每一篇文章都有相当厚重的学术分量。  相似文献   
9.
10.
所谓"大家国学"者,前辈大师的修为,今日大众的国学养分也. 这是<大家国学>书系的编者对"大家国学"一词的释义.正因为是"大家国学"而非"国学大家",因此,这不是一套名人传记类丛书.正如封面上的那一段文字所说:"在<国学热>经由电视讲坛途径进入百姓视野、传统文化过渡娱乐化,而国学常识却明显匮乏的当下,听听昨天的大师们怎么说,是一种补课,更是一种参照",因此丛书的中心是"国学",而非"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