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十家宫词》收入唐宋五代宋人宫词十种:宋徽宗赵佶《宫词》三卷、宋宋白《宋文安公宫词》一卷、唐王建《宫词》一卷、后蜀花蕊夫人《宫词》一卷、宋王硅《宫词》一卷、宋胡伟《宫词》一卷、后晋和凝《宫词》一卷、宋张公庠《宫词》一卷、宋王仲修《宫词》一卷、宋周彦质《宫词》一卷.清康熙二十八年胡介祉贞曜堂刻本.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盛兴浣花溪春游,两代诗文对其正期的变换有记述,却未提及变换原因,本文第一部分作了试探性解释。第二部分借薛涛名篇《玩竹》辨证“元薛姻缘”、“郑薛夫妻”说不实,并从而认定薛涛矢志忠贞旧情人品高尚。《花蕊宫词》作者属谁,因有北宋论者混同前蜀、后蜀花蕊夫人为一人,虽经两宋及明代论者的辨证,《全唐诗》、《全五代诗》仍将《宫词》归属后蜀作品,本文第三部分就《宫词》内证认定其作者应是前蜀人。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张祜宫词占有重要的地位。张祜创作的宫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一题一咏,富于变化。张祜常以春秋笔法写作宫词,藏褒贬于叙事中,形成了讽谏委婉、构思工巧、造语清新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4.
参证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考释各种游戏的渊源及其在唐五代的盛况与变化,对于唐代宫廷妇女及其宫廷游戏体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参考价值.由于唐代帝王之好,以及应时、应节之风俗相尚,诸多游戏体育活动进入宫廷,为后宫妃嫔宫女所参与,唐五代宫词中有集中描写,体现出宫廷妇女宫怨之外的生活样式与情态.  相似文献   
5.
花蕊夫人在宫词创作方面风格独特,她继承了前人的宫词创作方法与经验,在内容方面更丰富:她从钓鱼、赏花、打马球等来写宫廷娱乐;从宫女游园、嬉戏、扑蜻蜓等方面描宫女情态;在形式上铺陈直叙,用白描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宫廷生活的丰富多彩;语言上清新朴素,是纯粹的心灵抒发,花蕊夫人宫词往往从自己真实的感觉出发,真挚抒写自我的感情,深情款款、真切动人。  相似文献   
6.
《同学少年》2008,(9):50-51
今人好为小品文,一个故事加一段道理便可成章,美其名曰哲理小品,然大多只是无奈技穷,方才东施效颦。今人好为华丽文,洋洋洒洒数万字,各色修辞杂陈,或慷慨激昂针砭时弊,或号啕哀泣缅怀过往,美其名曰敏感,然大多只缘知性不足,只可用感性来补。今人好为风尘文,游记、杂记横行,琐碎小事皆可入文,美其名曰以小见大,实则早就不存一分读书人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相似文献   
7.
中唐宫词与中唐士子人格两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宫词,在中唐时期十分兴盛。中唐宫词从前期如火如荼的“新乐府”中游离出来,从纵向上看,它不同于齐粱到盛唐的“宫怨”;从横向上看,它在“元轻白俗”和“韩孟怪奇”两种诗风的夹缝中另辟蹊径。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了宫词创作主体——中唐士子人格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探讨<连昌宫词>写作背景的基础可以提出新见解:该诗的创作有得于两京驿道的风物--福昌宫和女几山,其中宫前田道和宫内遗迹的描写并非连昌宫的实景,而有可能是借景于其附近的福昌宫,而诗中玄宗、杨妃事迹的虚构亦可能受启于女几山的传说.  相似文献   
9.
论宫词体     
清人对宫词源流的探索极为关注,或远溯《诗经》,或近指王建,皆未能找出真正源头。宫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产物,其源头实在汉魏古乐府。这与清人对宫词的源流认识截然不同。宫词在情感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便是怨,这继承了兴观群怨和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宫词是融合了乐府、宫体、花间、香奁等文体风格的独特文体,后人称为宫词体。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来就有学者对<杨太后官词>的真伪提出质疑,但是至今未见有人作进一步考证.本文在比勘明清几种版本的基础上,结合宋代历史与文献,对<宫词>中一部分诗句的写作内容和风格进行分类分析,从而认为三十首本为伪作,而后来补入二十首的五十首本更为伪中作伪的伪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