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3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1篇
教育   12354篇
科学研究   830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203篇
综合类   250篇
文化理论   24篇
信息传播   126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320篇
  2016年   460篇
  2015年   660篇
  2014年   1457篇
  2013年   1109篇
  2012年   1130篇
  2011年   1218篇
  2010年   1057篇
  2009年   993篇
  2008年   1177篇
  2007年   870篇
  2006年   597篇
  2005年   570篇
  2004年   626篇
  2003年   721篇
  2002年   387篇
  2001年   278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通过改变制样工艺条件在SiO2/Si基片上沉积MoS2薄膜,以形成异质薄膜器件,并对其微观结构、形貌特征和NH3探测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MoS2/SiO2/Si异质薄膜器件表现出了明显的NH3响应性能,并且器件的响应与薄膜厚度和沉积温度存在关联,最高可达230%,远超过单一薄膜。同时,器件的响应速度较快,响应/恢复时间为7.4 s/24.8 s。进一步通过构建界面能带结构图,对器件的气敏机理作了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特殊的技巧,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方式,使教育成果最大化这是一个难题,同时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一生追求的方向.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寓教于乐"这个字眼就跃然纸上,在轻松快乐中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寓教于乐的方式应该大力提倡,同时对于启蒙教育中的关键点,小学语文教育更应该大力探索寓教于乐这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积极地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许多老师开始以情景教学法为依据,真正地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此本文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依据,具体分析情景教学法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5.
一、遵重传播规律,调整新闻理念 调整并巩固新闻理念,使之成为一种惯性和行规,将来就不会因为一时一处的得失而放弃已有的努力,因为它有自己的专业性。关于新闻专业理念有4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关于新闻敏感。这个老话题说了很多年,但是新闻敏感的东西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好。  相似文献   
6.
运用征询法结合自己近年来带队参加CUBA比赛的经验 ,借鉴运动心理学有关心理训练的基本理论 ,以运动员产生竞赛心理障碍的功利性、挫折性两个主要因素及其主要表现为切入点 ,对调控竞赛心理障碍的改变情景法、成功体验法、精神释放法等有效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小说《走向永恒》最有特色的艺术特点是象征性描写。本文针对这一点试从环境描写、人物刻划、情节发展等方面对这种描写作简略分析,最后指出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新闻敏感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体现在主持人对节目的策划之中,新闻采访过程中和话筒前的主持和播讲中,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新闻敏感是长期学习、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应酬语的理解辨识是一个动态的认知推理过程。对应酬语的辨识是寻求最大关联性的演绎推理过程。在相同条件下,当且仅当非应酬解释违背关联原则,达不到最大语境效果时,应酬解释才得以产生。而传统的套语式教学方法使得中国学生对英语应酬语的辨识过程正好与此相反。这种思辨推理过程的差异正是中国学生容易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