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95篇
科学研究   2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耶利内克在中文译稿完成后7年未能出版。是“诺贝尔”头衔拯救了她,还是中国读者本就“不会”阅读?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就是要"历史的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而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我,雪豹……——献给乔治.夏勒》就深刻的体现了他浓厚的生态意识,具有超越时代的历史意义。文章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歌,让诗人强烈的世界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直观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让诗中对生态意识的思考和生态理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3.
异化与审美之间存在一种二律悖反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反相斥的,但在客观现实中又是可以统一的。审美,作为一种体验,是人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作为一种实践,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反抗异化的主要方式。若没有审美对身处奴役中的人所实施的拯救,异化世界中的人若失去了自由体验的滋养,异化的现实中若没有审美的发生,人类将在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新诗的日益边缘化处境,诗坛上流行着一种"形式拯救诗歌"论,这种提法有失偏颇。因为:一、从新诗发展历史考察,自由诗同格律诗一样,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二、从诗歌本质看,诗之所以为诗,根本在于蕴含情感和节奏,而它的节奏有外节奏和内节奏之分,自由诗倾向于内在情绪节奏;三、诗歌在当今时代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诗歌形式建设方面的问题,而在于时代所造成的一代人紧张而浮躁的心理状态。所以,严格的形式要求并不能充当新诗的救赎之神。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坚守知识分子文化写作立场 ,将叙事矛头直指身处 2 0世纪 9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 ,言说了他们生存的“当下”状态 ,对他们迷失自我及人性异化表示深切的哀惋 ,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所谓现代文明拒绝与抗争的态度 ,提出了精神救赎的主张。文本形式的大胆创新是作家对自己的一次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逍遥与拯救作为两种不同的价值诉求,曾在中西文化对比的思潮中为人所知。不过早在十九世纪初,德国哲人叔本华事实上已构想了这两种价值理念。它们分别体现在其美学与伦理学的思想主题之中。叔本华的逍遥正是"静观审美式"的逍遥;而其拯救则包含了德性实践与否定生命两个方向。逍遥与拯救,虽在中西文化对比的语境下大为不同,然而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中却是息息相关的。这主要体现在,它们都是以否定意志为内在前提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7.
《围城》和《桃李》都是用幽默和反讽对知识分子问题进行文学言说,但二者给人的感受大不相同.一个是对中西文化,新旧观念冲突中知识分子痛苦的理想拯救;一个是对消费时代,世俗场景中知识分子快乐的欲望放逐.其原因主要一是因为作者生活的时代及其知识分子观的不同,二是因为创作原则及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站在人类精神角度 ,将《圣经》置放于希伯来———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 ,引伸出放逐与拯救的形而上意义 ,以及这种意义对人生此在的超越性慰藉。  相似文献   
9.
穆薇 《现代语文》2001,(3):16-17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的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批判。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运用单一的定势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评价事物,比如:提倡人主义,就一定要反对科学主义;提倡语是化的载体,就一定要反对语是工具;提倡素质教育,高考一定就是罪魁祸首……这种思维方式几乎每一个中国人自幼都能学到。这种集体无意识潜入了我们的思维,作为化心理上的一种病态基因代代承继。当我们满怀着拯救的信念,去对语教育评头论足的时候,也正在犯着这种错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0.
高秀娥 《课外阅读》2011,(12):121-122
三年来,他一直在我的班里,我看着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有主见、倔强的小男子汉;我看着他从一次次的“事故”中感受父母的“爱”;我看着他振奋过、冲动过、沮丧过、感恩过、流泪过,从他这里,我体会到了很多:成功、喜悦、沮丧、灰心、甚至是绝望,而我从没因自己的情绪而对他放弃过,我拿出了我的“真爱”来“拯救”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