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被公认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曾说过,"世界上具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剧团有三个,一个是法国芭蕾舞剧团、一个是前苏联的莫斯科大剧院、还有一个就是西安易俗社"。  相似文献   
2.
微关注     
<正>我是甲荣:近日,西安市档案馆对西安易俗社秦腔剧本剧照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加工,以数字化形式征集抢救西安易俗社秦腔剧本剧照档案,加工完成后的档案将进行原件封存,以电子版向社会提供利用。真乃幸事。西北麦客:据悉,民国警博近日从文物市场,购得部分民国各类警察期刊,其中不乏创刊号,按理应送档  相似文献   
3.
从“移风易俗”看西安易俗社的品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磊  敬晓庆 《当代传播》2012,(2):98-101
西安易俗社自创办至今已历经整整一个世纪,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留存最久的戏剧团体,今天的易俗社在继承传统和文化服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引用品牌传播理论,总结并肯定了"移风易俗"在易俗社品牌塑造和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该品牌的价值所在,并从产品建设、目标市场、品牌联合和环境机遇方面为百年西安易俗社提出品牌传播建议。  相似文献   
4.
说实话,笔者并不熟悉秦腔,但由于秦腔历史悠久,成就卓著,故而对相关研究一直比较关注。焦文彬等先生撰写的《秦腔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初版)是剧种史的扛鼎之作,曾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该著只写到1911年辛亥革命,没有涉及此后由易俗社、民众剧团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引领的秦腔新历史。焦文彬等先生早就有意续写,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未果。令人欣慰的是,高益荣教授于2014年10月出版《20世纪秦腔史》,达成了诸位先生的心  相似文献   
5.
孙仁玉是辛亥革命后陕西著名秦腔团社易俗社的创始人,又是易俗社主要编剧之一,一生创作剧本60余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柜中缘》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敬晓庆  刘磊 《新闻界》2012,(24):22-26
尽管与京沪等地区相较,西北戏曲改良运动的理论准备与创演实践均略显滞后,但以西安易俗社为代表的相关改良活动持续时间及其实际效用却明显优于其他区域。究其原因,西安易俗社所秉持的把关人立场预存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具体而言,这一传者立场包括创立者、剧作者、排练者、表演者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世界三大最古老剧社之一的易俗社于1921年到1922年在武汉演出的史料,已有书刊记载,但有些地方记载的并不是非常详细,因此有必要加以补述,以有助于易俗社之研究。通过补述,可以再次更详尽地看到易俗社在武汉三镇演剧的盛况及影响,进一步理解易俗社武汉演剧活动为戏曲改良所作的贡献,以及对于秦腔在荆楚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924年暑期,鲁迅先生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应西北大学的邀请来西安讲学。其间适逢易俗社成立十二周年,先生在该社看戏五场,“……感到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因而除独出机杼地给社题赠“古调独弹”匾额一块以志庆贺外,还向该社慨然捐赠了五十元现洋的讲学酬金。此事至今在西安秦腔界传为美谈,而易俗社尤其念兹在兹,引为殊荣。但是此匾的原匾文本如何,至今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说道说道。  相似文献   
9.
易俗社是一个集艺术、教育与娱乐为一体的戏剧研究及演出的文化实体,不仅为地方社会生活改造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平民之路,也加快了地方民众娱乐生活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汪一兰 《新闻知识》2023,(7):71-76+95-96
文化场域深刻影响着城市文化生态的更新与现代化进程,面对后工业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延伸,本文以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为例,以文化传播为思考主轴,脱离艺术本位与文化产业二元争论,借助格里斯沃尔德“文化菱形”框架,在艺术社会学视域下探索古老剧场艺术传播场域的扩大和迁移与文化传承发展路径,以期提升传统艺术的当代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