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5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金圣叹的评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阅读活动,是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有无相生二者相互依存,意味着事物在矛盾和转化中不断产生新事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阿昆 《北京档案》2006,(1):45-45
开场白:2006年是<北京档案>正式出刊20周年,也是"每期一辩"栏目出台10周年.10年来,有上千人次参与20多个辩题的辩论,参与人数之多,受众之广,辩题内容之宽泛,联系档案工作之紧密,与时代脉搏之贴近,均前所未有.虽然栏目从未尝试为每个辩题作出结论,但结论常常不言而明,似乎就在大家的争鸣中.值此狗年到来之际,谨向所有关注"每期一辩"的朋友们问声:新年好!  相似文献   
3.
阿昆 《北京档案》2006,(2):42-42
开场白:北工大档案馆馆长李会征来函说:"很喜欢您主持的‘每期一辩'栏目.读多了,也想说一说,有时写完了,主题又变了."阿昆首先谢谢您的鼓励,同时也注意到您和其他一些热心读者的类似忧虑.所以最近几个辩题的辩论为时均超过半年,这样既能吸引更多读者参与,也有助提升辩论的深度、广度和质量.其实只要读者喜欢,且又好稿不断,即便地老天荒,阿昆也不愿频频调换镜头.欲投稿者,请速致函E-mail:yukun.yang@163.com.  相似文献   
4.
学界最近关于“中国哲学合法与否”的争论似乎总和“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纠缠在一起,事实上,两者之间并无必然之关联,对后者的回答取决我们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和界定,而前者的根据则在于近代以降中西思想文化交汇这个特定的历史语境。否认中国(古代)有“哲学”并非一定就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也许恰恰相反,言之凿凿地肯定中国(古代)有“哲学”者倒很有可能落入“西方文化中心”的窠臼。如果我们说中国有哲学,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个实然的、既成的东西,而是一个应然的、生成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从体用一源、即体即用、体用无定等方面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道道之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观点,说明了其在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以及实践论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与"无"是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佛教传入之初,即借用"有"与"无"来阐发其佛学思想,使佛教教义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佛道两家由于对"有无"的理解差异,在哲学上表现为本体论和存在论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7.
档案馆有无休闲功能(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昆 《北京档案》2005,(11):42-42
开场白:本期刊登了来自诸多方面读者的稿件,其中包括署名樊璟琍的电子邮件,文章写得幽默诙谐,不乏讥讽,耐人品味.不知能否把您的真实姓名、地址、邮编告知阿昆,以便按规定尽早给您寄送样刊、稿酬.希望您今后更多地关注"每期一辩"."每期一辩"不仅是档案人的论坛,也是所有关注档案工作的其他行业读者的论坛.特别是像"档案馆有无休闲功能"这样的辩题,档案圈外的读者应该有更多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8.
有和无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思想家向来深思的根本问题。”先秦道家的有无论使中国哲学可以毫无愧色地立身于世界哲学之列。把先秦道家的有无论与西方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有无观念相比较,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先秦道家哲学的超越性及其并非“虚幻的深度”(黑格尔语)。虽然道家  相似文献   
9.
《刘全进瓜》的故事已有多个版本,在丹江口市吕家河村流传的便有民歌和叙事诗两种形式。本文主要讨论民歌本的内容倾向、言辞特点以及手法呈现。  相似文献   
10.
孔德 《武当》2011,(5):38-39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或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讲解]本章的意思可分两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