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80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亚兰 《考试周刊》2014,(40):36-37
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文章认为,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下列四个特性:自由活泼的民主性;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质疑、解疑的互动性;学以致用的实践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试论现代教学价值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在师生关系中蕴含着教学价值观。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学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时代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敬、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忽视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过多地强调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 ,片面强调教育中的“强化灌输”和管理中的“强制性” ,使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单打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 ,思想教育者就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认识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的功能 ,…  相似文献   
4.
项香女 《教学月刊》2002,(10):40-41
话题作,从1999年高考面世以来,已经持续了四年。话题作以其开放性、民主性赢得了教师和考生的认可。但是,我以为,近两年话题材料的选择及材料暗含的立意导向,却给话题作的开放带来了极大的限制,话题作已经走进了一条窄窄的胡同。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在民主的课堂教学之中。做好民主性英语课堂建设工作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淡化教师权威,激活学生创新灵感;淡化教材权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注意师生角色切换。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基本上占学生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它担负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汲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双边任务.而这些义主要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来完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完成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7.
课堂讨论作为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还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善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课中,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必须掌握历史课堂讨论的运用。我个人认为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和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成性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关注热点。活动教学与生成性教学之间有着默契,是促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有效形式。化学课堂需要在活动中实现生成,应通过活动预设的开放性、活动氛围的民主性、活动过程的互动性等达到以活动教学促进生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引咎辞职制虽然是一种政治制度、行政制度,但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伦理,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其行为过程蕴含并体现了公正性、效率性、民主性、服务性等道德精神。这几种道德精神体现了权力与利益复杂关系在引咎辞职行为中的价值诉求,是由引咎辞职行为的公共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网际交往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冠华 《高教探索》2005,(2):79-81,96
网络的技术旨趣和交往旨趣构成一对矛盾,成为审视网络思想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视窗。本文从网络文化的视阂去分析网际交往的动机、心理和悖逆性特征,强调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发展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