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篇
教育   158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7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文字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是当代文化的新转向,现代公民越来越倚重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这种"转向"标志着建构世界的不只限于语言文字,图像及其它的视觉语言也起到了建构的作用。关于"留守儿童"形象的民族志图片阐释是图片报道中的新热点,对新华网图片频道的"镜界"系列进行阐释有较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科学》2020,(5):24-28
体育人类学在中国发展已逾30年,自2017年成立专业学术组织"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体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以来,已经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高质量研究队伍,产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并开始受到国内外人类学者的高度关注。为了回顾当前体育人类学研究状况、理论方法、学科建设及展望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等,组织了本次国内体育人类学者的4人访谈。学者们认为,体育人类学应在遵循人类学的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体育学的特色,进一步开拓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拓展研究对象范围,加强田野作业能力,并融入中国实践展开民族志书写。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沉积-液相化学法调节电子流向,构建了直接Z型TiO2/Ag/Ag3PO(4 )(TAAPO)光催化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以及光致发光(PL)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pH为3.0,催化剂分散浓度为0.3 g/L,CIP的初始浓度为15 mg/L时,光催化降解体系能够取得最佳的去除效果.在该组条件下,光照120 min CIP的降解率约为99%,并且在经历4个循环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降解效果.在光催化降解CIP的过程中,主要反应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4.
当下教育民族志作为教育人类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正顺时应势地发生变化.基于英国 《民族志与教育》 期刊所载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拟从研究者田野点的进入及与研究对象关系的建立 、 田野工作中研究策略及技术手段的使用和研究结果的呈现及应用三方面着手阐述,窥见该研究方法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5.
石婷婷  尹舒悦  于超 《图书馆建设》2023,(3):134-142+164
通过WOS数据库检索获取国外相关文献,从研究主题、调查时长、田野点分布、数据收集方法等方面分析其具体使用情况可以发现,国外使用民族志方法对图书馆开展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图书馆空间建设与评估、图书馆服务项目创新、信息系统设计与评估、图书馆特定用户群体、图书馆价值与作用等方面,并存在以下应用特征:研究主题内容丰富,关注实际问题;坚持站在用户立场,深度理解用户;遵循整体论的视角,系统把握全局;调查时长常有不足,地点多在城市;适应性改变民族志,研究综合多种方法。因此,为了推动民族志方法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我们应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倡导民族志方法的应用;提升研究者理论素养,开展培训与跨学科合作;扩展民族志方法应用领域,增添调查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民族志是教育人类学的根基,美国教育人类学家费特曼(D.M.Fetterman)是公认的对民族志研究方法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作为一部民族志研究的指导用书,他的《步步深入》可谓是颇具深入浅出、条理清楚、逻辑紧凑、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整个书的写作中,它不仅给了真正熟练的民族志工作者极具借鉴价值的参考意见,还给了初学民族志研究者以引人入胜的框架和叙述,以及排疑解惑的勇气和信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人类学为视角,对地域武术文化在研究方法与视角、实践操作与运用、文化建构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认为人类学民族志的整体观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文化,以及逐步理解“文化”应成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田野中的逻辑”和“逻辑中的田野”告诉我们,学习“地方性知识”以及“他者”文化解读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实践基础;如何突破地域民族的局限,去寻求人类文化的普遍法则与意义系统则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文化研究中探寻发现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彰显文化重构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地域武术的学术研究应更加注重微观的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力图实现武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学理层面的自由融通以及人类学民族志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从而尽可能的为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提供学理启示以及实践层面的学术引导。  相似文献   
8.
张举文 《文化学刊》2012,(2):179-180
黄涛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立足于实地调查这一民俗学核心研究方法来为语言民俗学这个新的学科领域做开拓性研究,不仅其学术创见难能可贵,而且其研究范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贡献是多学科的,但可从方法、理论以及范例作用三个方面来概括。  相似文献   
9.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但在教学中却很难做到化复杂抽象为浅显易懂。仅通过教材的学习,初学者很难体验田野调查方法的奥妙,并获得不同方法在田野中的操作经验。文章认为,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教学应重返方法产生、形成、发展和实际运用的民族志情境中,将民族志中的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相融合,通过情境教学改革将课程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  相似文献   
10.
<正>这次对话氛围异常活跃,讨论者积极发言,虽然很多问题并没有找到统一、确定的答案,但讨论、思考的意义恰恰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许多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其1977年的作品《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被誉为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2014年10月,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杜亮副教授之邀,洛伊丝·韦斯(Lois Weis,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资深教授,全球经济、阶级与教育关系方面的重量级学者之一)与威利斯一起以威廉·富特·怀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