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2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风度以饮酒、清谈、哲思、率性为特征,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孔融身上有了颇为集中的反映。如果我们要为魏晋风度在汉末的某些士大夫身上已经有了比较集中的反映找一个根据,那孔融正可谓这一风度的滥觞。  相似文献   
2.
悲怨诗歌是汉末魏晋六朝诗歌的主旋律,它解构了诗人的悲怨情结,抒写了人们的生存困境。文章列举了嗟生怨、贫贱怨、仕宦怨、羁靡怨、离别怨、闺阁怨等悲怨诗况,并从时代气运、文化背景、文学风尚等角度对怨许成因进行了层层剖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古诗十九首》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论述这一组诗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价值,是汉末士大夫阶层在现实的人生中自我的觉醒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同时从几个方面揭示了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开启了中国文学注重个体意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西汉末王莽、更始之乱时,中国像一匹失群的野马,一瞬间迷失了方向,乱窜乱撞起来。这时,世间便不由自主地滋生出众多的盗与贼。为了求生,他们有的不惜杀人越货,有的甚至成为食人一族。在许多士大夫眼里,他们俨然就是魔鬼的化身。但是在被妖魔化的幻象背后,却是一张张无奈的面孔。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店为何称“堂”呢?这还得从医圣张仲景说起. 张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南阳)人,约生于公元2世纪.张仲景博学多才,曾从同郡张伯祖学医,尽得其详,成为当时的良医.但张仲景生在汉末纷乱之世,社会道德沦丧,疾病流行,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6.
汉末至建安时期,文体的繁富和辨体意识的薄弱造成了一些文体,如赞颂二体的混用。赞美或颂美是赞的后起之意,赞颂二体在形式和功用上的相近造成了它们的混同使用,但二者在文章篇幅、语言风格、内容和文体功能、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仍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汉末三国时代的疾疫、社会与文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疫”是中国古代多种流行病的总称。由于史书的记载十分简略,目前仍然很难确知出现于各种古代典籍的“疫”、“疠”等等字样到底是指多少种以及什么样的疾病,但是可以知道,自汉末、三国、两晋直至南北朝,疾疫曾经十分流行,成为威胁人们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以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为例,建安七子中的四子同时在疾疫中丧身,出征吴国的将军司马朗也于军中病卒。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记载了这一次疾疫的情况:“建安二十二年,疫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殖,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  相似文献   
8.
党锢之祸对汉末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许多人被卷入其中,有的被迫害至死,有的被禁于乡里多年;其次,由于政治迫害,章述成为了许多人的人生寄托;再次,评议时政之风促进了个体意识的发展,党锢之祸使得汉末的士风走向狂妄,这些导致了汉末人多狂放不羁;最后,党锢之祸和随后的战乱使得士人谈论的内容转向以人物评鉴为中心,这直接影响了后来古典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与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所渲泄的主要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在《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程度和形式不同的表现。这种情绪首先是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造成的。然后,更重要的是它来源于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具体地说就是存在主义哲学所描述的“焦虑”。在动荡不安的汉末社会,士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生存的“焦虑”状态。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正是造成《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之根本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浮华交会现象渊源于汉末清议,为历代曹魏君主所打压却难以禁绝。其存续受汉末以来大族势力消长的影响,也与曹魏政治及其选举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儒家伦理观念抽象出的"名誉",既是人物评价和选举的标准,也是士人参与浮华交会的目的之一。可以说浮华交会是汉末以降于察举、征辟之外形成的另一条仕进之路,一条获取政治声誉的终南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