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晰 《浙江档案》2003,(6):24-24
陈仪与汤恩伯,这两位曾经在中华民国时期地位显赫的人物,因师生之情私交颇深,但后又因汤恩伯告密,致使陈被蒋介石以“阴谋叛乱罪”枪决。这在当时引起社会上不小的震惊。陈、汤交情历史渊源颇长。汤恩伯,原名克勤。1899年9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1921年春东渡日本留学,曾入明治大学法科攻读政治经济学,因经济拮据于1924年返回上海。后经吕公望推荐给当时的浙江省长陈仪,保送进了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在陈仪师部任少校参谋,1928年任中央军校大队长。1930年蒋介石成立教导师,又经张治中与陈仪的鼎力推荐,升任该师第一旅少将旅长。蒋介石用…  相似文献   
2.
中滩星火     
革命老区中滩(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乡、先锋乡、蓿亥乡)北依乌拉山,南临黄河,东与包头接壤,西通后套的门户西山咀,过去,这里是陕甘宁边区到苏联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寇侵占包头后,中滩这块仅有1000平方公里、一万多人口的弹丸之地,面临日伪军、国民党反动派、地方杂牌军的垂涎而三面夹击的形势:蒋介石嫡系汤恩伯陈兵黄河对岸;乌拉山  相似文献   
3.
渠冉 《档案天地》2013,(9):33-36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濒临长江出海处,是当时中国的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基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主力胜利渡过长江后,对国民党军重兵据守的上海市进行的城市攻坚战。一、蒋介石亲临上海给守军打气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打过长江,向江南进军。上海解放指日可待。4月26日,下野后的蒋介石抵达了上海。  相似文献   
4.
五四群英下课之后,听课的老师们个个笑不可抑。苗绿鸣回到办公室,以书遮面,一头磕在办公桌上,呻吟不止。今天真是丢人现眼啊。对面坐着的刘老师是市级名师,刚才也听了苗绿鸣的课,笑得直喘,说:小苗儿,你可真有眼力,那么多人,你怎么就叫了罗奇呢  相似文献   
5.
柳哲 《档案天地》2015,(2):28-3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艰辛历程中,有一批受党派遣到"特殊"战线秘密工作的革命人士,他们用自己在隐蔽战线的奋斗和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这支特殊队伍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叫侯文理。1916年阴历二月初二,侯文理出生于安徽省萧县(原属江苏萧县)赵楼乡新庄村。1938年,朱德发展著名作家曹聚仁先生的胞弟曹艺先生为特别中共党员,当时指派侯文理做其"单线联系人"。  相似文献   
6.
正上海解放65年了,大地回暖,春风拂煦,65年前这个时刻,腥风血雨,前赴后继,多少热血青年,为了我们的今天,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交大学生穆汉祥、史霄雯就是众多烈士之一,他们壮怀激烈的生平事迹,已经有很多记载,笔者从我家人和他们交往的侧面,寄托对他们的缅怀。"四二六"大逮捕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胜利渡江,23日解放南京。京沪杭卫戍司令汤恩伯八个军20余万人,陷于三野陈毅  相似文献   
7.
1949年上海战役失败后,逃台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议论纷纷.当时,汤恩伯部队装备精良,然而只抵抗了十多天就全城崩溃.为了弄清失败原因,蒋介石指示陈诚在台北主持召开一次上海防卫战失败检讨会.  相似文献   
8.
刘静 《湖北档案》2013,(10):30-32
1944年5月,驻山西的侵华日军第一军5万余人渡过黄河发动了豫西战役。国民党军汤恩伯部40万大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新安、宜阳、洛宁、渑池、陕县、卢氏相继陷入敌手。日军在豫西大肆烧杀抢掠,数百万穷苦百姓饱受蹂躏。为拯救灾难深重的河南人民,党中央决定八路军挺进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李毅 《档案时空》2006,(3):18-20
1949年元月初,时任国民党浙江省主席的陈仪,这位蒋介石的浙江同乡、1945年国民党首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曾风云一时的政学系领袖人物,突然接到李济琛派人送来的特函,劝陈仪顺乎历史潮流,率领浙江人民举行起义,让蒋介石在奉化躲不下去。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蒋介石的数百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已然要被攻破。陈仪思孝良久,决心起义,与南京政府脱离,使家乡人民免受战乱之苦。  相似文献   
10.
肖舟 《档案天地》2009,(3):30-36
此文记载的事件,发端于改天换地前夕的上海。6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一段中共党史上重大的历史,几乎已经消散在都市百千余条长街短弄之中。也许,当年当事人警惕而又匆忙的身影,曾经刻在了周遭房屋的墙上。只是,半个多世纪前的重重风雨和脉脉人烟.终究还是湮没了以后的撰写者需求的诸多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