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1490篇
科学研究   240篇
各国文化   26篇
体育   56篇
综合类   43篇
文化理论   32篇
信息传播   109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746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辛喜 《西藏体育》2005,(2):46-46
一支登山队,一所小学,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个体,以珠峰为媒竟演绎出了一段感人的友情故事。常年在珠峰活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使得西藏登山队同当地的藏族同胞建立起了深厚  相似文献   
3.
4.
没有人会忘记震撼中华的这次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就像没有人会忘记2008年春节的那场雪灾,2003年的那场"非典",1998年的那次洪灾.……  相似文献   
5.
本文梳理了我国电视媒体在汶川地震中的出色表现及外媒反应,借助网民观点指出了个别报道人文情怀的缺失.进而做出面对灾难事件,应当怎样将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有机统一的媒体反思.  相似文献   
6.
"5·12"特大地震突袭四川北部,失去亲人的不幸和地震、余震引发的缺乏安全感的恐慌使幸存者的心理与精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国难当头,许多富有担当精神的人文学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令他们深感不安和尴  相似文献   
7.
知识援助--图书馆体现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爱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社会弱势群体的产生并不完全是当事人个人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因素使然。解决社会造成的问题,需要社会的力量,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关心,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服务系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优势,为那些需要援助的人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进修、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知识援助。  相似文献   
8.
灾难新闻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普曼有句名言:“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刻。”从审美层面来观照灾难新闻,不是颠倒美丑、粉饰美化,而是传者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报道新闻。“新闻传播的内容应具有审美价值,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者的共识。”①如果传者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健全的审美理想,他就会以独特的视角去报道灾难新闻,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灾难新闻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方面的报道。由于灾难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又由于灾难新闻的报道的政策性极强,又受历史传统和传统新闻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9.
面对灾难:舆论引导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轶 《新闻知识》2002,(12):27-29
2002年四、五月间,中国民航连续 发生两起空难,造成240名中外乘客死 亡。一时间国内舆论大哗。  灾难性事件发生的时候,舆论成型的 速度远远比事实真相的查清来得更快。这 时候的舆论有一定危险性。当一种舆论可 能强大到足以左右社会的走向,或是可能 会诱发杜会的种种不稳定因素时,如果不 及早加以引导,保证其沿正确的道路发 展,无疑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如何引导舆论,新闻媒介承担着重大的责 任。   空难发生后,中国民航的统计数据表 明,客机日利用率明显下降,乘客大幅度 减少。不能不说,频繁的空难让中国民众 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恐飞”心理。“能 不坐飞机的时候尽量不坐,即使坐,一颗 心也随着飞机拎在半宁中。”这段网上留 言相信是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接二连三  相似文献   
10.
卜息 《档案时空》2003,(9):13-13
1959年12月1日中午,在我国东部海域,海军某部一次合成演习刚刚结束。海面上“衡阳号”护卫舰已停机漂泊。水下30米的418号潜水艇正等待上浮。艇长张明龙命令声呐兵,严密监视艇外信号。“轰,轰,轰!”护卫舰向水下投掷了3枚手榴弹,告诉418艇一切正常,可以上浮。潜水艇上,仅8秒钟,各战位准备就绪。其实,全艇并未真正准备好。二舱、四舱水密门还开着。按条例规定,发出警报后,各舱室必须关闭水密门。遗憾的是潜水艇上相关人员忽视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措施。“上浮!”艇长发出命令。深度表显示:30米、20米、15米、8米,潜艇已上浮到半潜状态。此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