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军阀割据、外忧内患的年代,胡政之经营的《大公报》,既坚持了新闻事业的理念,也使报纸有了赢利,兼顾了文化事业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胡政之操守报业的报格,将报纸营业当事业来做,具有“做大事业”的长远目光,其过人的洞察力,复合型的才智和为事业奋斗的精神,是经营《大公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胡政之的新闻思想建立在其社会思想之上,以其舆论观为核心。本文介绍了胡政之对舆论的作用、健全合理的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条件的认识,揭示了胡政之的新闻思想及实践。  相似文献   
3.
沈洋  杨飞 《新闻世界》2010,(5):109-110
胡政之在长达40年的报刊生涯中对《大公报》的贡献毋庸置疑。作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胡政之与其他报人有很大区别,那就是他所提出的办报"新路径"。笔者试图分析他所摸索出的"新路径"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希望能对报刊新闻改革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当前学界在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对著名报人胡政之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分析,认为在制度保障和人性管理的基础上,坚持新闻事业性第一,并将这种理念化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职业理想,是我国近代报人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也对当前我国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民国初年著名记者胡政之选择新闻职业为终身职业的原因,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已进入新闻时代,他对政界和司法界的不满、对新闻业的热爱和“以公正舆论促进国家现代化,以翔实新闻协助民主制度的建立”的理想是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谈及离开《新社会报》的原因时,胡政之说是“感于北京办报之易受压迫,又鉴于少泉支持报馆之艰苦”,而徐铸成说胡政之是由于不赞成林白水不择手段地勒索而离开了报社,这两种解释是否可靠?通过辨析,本文提出:胡政之给出的理由是真实的,徐铸成的说法证据不充分。胡政之在采访巴黎和会前后游历欧美考察世界各国通信社时,就决心回国自己创办通信社,因此待时机成熟后即南下创办“国闻通信社”,是他没有说出来的离开《新社会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的“三驾马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记大公报的初期,吴鼎昌的资金、胡政之的经营组织、张季鸾的评论文章是其三大基石。三人间的互相配合与他们开创的经营编辑模式,为后来《大公报》向全国扩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胡政之在1943年写的《回首一十七年》中提到:“先是我等三人决议之初,约定五事:(一)资金由吴先生一人筹措,不向任何方面募款。(二)我等三人专心办报,在三年之内大家都不得担任任何有俸给的公职。(三)我和张先生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须由报馆送与相当股额之股票。(四)吴先生任社长,我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先生任总编辑兼副经理。(五)由三人…  相似文献   
8.
张湾 《新闻世界》2011,(10):148-149
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一直和报纸休戚相关。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因其所处战争环境,公共领域开始建设发展,这时期《大公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胡政之的"文人论政"思想一直推动着《大公报》的发展,使之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1918年12月,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身份赴欧洲采访巴黎和会,成为巴黎和会签字那天惟一到场的中国记者,也是第一位现场采访国际会议的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10.
胡政之对《大公报》的改革,使1916年10月到1920年8月成为《大公报》王郅隆时期最兴旺的几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