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艳丽  李方木 《双语学习》2007,(7M):137-139
作为文化上处于劣势的性别,女性积极追求爱与性的权利通常被剥夺,正如《牡丹亭》和《莎乐美》所揭示的,当有个别女性起来反抗时,会遭到各方面的抵制。东方女性杜丽娘郁郁寡欢,终其一生,而西方的莎乐美则能够大胆追求自身欲望。然而,她们的爱有殊途,情却同归,在死亡面前真正得到了考验。  相似文献   
2.
《鸠那罗的眼睛》是苏雪林唯一的唯美主义剧作,其比较纯正的、东方式的唯美主义趣味,有别于现代文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创造性不忠",代表了现代文坛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主义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接受。这部剧作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曾经受到唯美—颓废主义的短暂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之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莎乐美》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独幕悲剧。该剧取材于《圣经·新约》中"施洗者约翰"的事迹。王尔德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对圣经原型作了一些新的解释和处理,使该剧成为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是对圣经原型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尔德创作的剧本Salome在中国传播甚广,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很大.但学界对启明书局在1937年推出的Salome汉译本说法不一,容易误导读者.文章分析了与启明书局1937年,Salome汉译本相关的四种主要说法,指出其矛盾与不确之处,并根据找到的证据,说明启明书局只在1937年1月初版、同年3月再版、1940年8月3版过一个Salome汉译本《莎乐美》,其译者为沈佩秋.  相似文献   
5.
以田沁鑫版的话剧《赵氏孤儿》以及王尔德的话剧《莎乐美》为例,通过分析两位女主角庄姬和莎乐美的艺术形象,揭示跨文化视域下女性的主体身份建构和肉体欲望冲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唯美主义是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文章首先对唯美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接着通过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的思想及相关作品的具体剖析,来表现其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唯美主义元素.王尔德对美、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充分地反映在他的两部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和<莎乐美>上.  相似文献   
7.
莎乐美》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作品。在王尔德的笔下,原本为宗教题材的简单故事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现代的气息。莎乐美,这一在圣经故事中毫无生气和特色的形象,在王尔德的创作世界里被赋予了鲜活的性格和神秘的气息。她美丽魅惑的外貌,引人入胜的舞蹈,骇人听闻的疯狂言行,无不令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一形象的解读,很多评论者认为莎乐美是个不折不扣的纵欲者,更有将其称为浪荡淫妇的说法。而笔者认为只看表象不研究其根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文以莎乐美疯狂背后的根源动机为论点,以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为依托,深度解读莎乐美孤独痛苦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出莎乐美其实是一个受到恋父情结困扰而无法得到解脱的受害者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维多利亚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信仰的动摇,人们沉迷于物欲和情欲之中,造成认知混乱,认同迷茫。一贯倡行唯美主义思想的王尔德,既肯定追求享乐生活的合理性,又认识到情欲泛滥带来的灾难。力图用基督教对人进行拯救,重建宗教道德和伦理规范,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吴锡平 《世界文化》2005,(12):12-14
莎乐美是谁?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冷僻,相信大多数人连她的性别是男是女都说不上来,但当有人告诉你她是“尼采的追求,里尔克的情人,弗洛伊德的密友”;“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后,就能为这个世界产下一个精神的新生儿”(德国作家萨尔勃)时,相信你一定会对她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莎乐美》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奥斯卡&#183;王尔德所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作品。戏剧中存在着大量的对人物间错综复杂矛盾关系的描述,弥漫着恐怖诡异的死亡气息。本文以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为依托,一方面解析莎乐关、希律王和先知这三个主要人物之间最深层的矛盾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结合人格结构理论的阐释,证实剧中结尾处莎乐美的死亡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深层矛盾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