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闻捷 《教学随笔》2011,(1):72-73
满井游记 略 1.解释下列字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燕( )花朝( )节鹄( ) 娟( )然 倩( )女  相似文献   
3.
喻静 《中国文化》2013,(2):117-124,125-127
禅宗自慧能以下,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分灯,所谓"一花五叶";临济宗又别出黄龙、杨岐两派,所谓"五家七宗"。入宋,"云门、临济、法眼三家之徒於今尤盛,沩仰已熄,而曹洞者仅存,绵绵然尤大旱之引孤泉。"①元明以后,仅临济曹洞两家尚存,临济盛於曹洞,所谓"临天下,曹一角"。而临济两派中,黄龙於北宋后期兴盛一时,进入南宋则法嗣不济,数代而泯。杨岐一家担荷临济门风,方会三传至圆悟克勤,门庭大盛,出大慧宗杲和虎丘绍隆。大慧宗杲之"看话禅"影响深远,然法嗣莫过六代,惟虎丘一系,绵绵延延,不绝如缕,竟至晚近、乃至目前。一言以蔽,禅宗南宗之临济宗杨岐派虎丘一系是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禅宗法脉,师徒相授,历历可数,法号承贯,薪火不绝,道场(祖庭)、文献亦不乏完整保存。圣严法师曾照《校正星灯集》所载,在著作中列出该法系的世系表:  相似文献   
4.
正沈柏平,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苏派盆景造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WBFF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中国区执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赏石分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培训中心技术总监、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盆景协会副会长等。创办现代盆景俱乐部,任董事兼技术总监。受聘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农业技术学院,任客座教授;兼任苏州园林绿化管理局、苏州虎丘万景  相似文献   
5.
花步     
虎丘,看来还是应该算作苏州最值得留恋的胜地。虽然严格说来,它不应算作园林。虎丘是山,不像别处要用人工来叠石;它是天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虎丘记》的译文有两处不妥,兹论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明代中晚期吴门画派山水画创作的世俗化倾向,本论文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元代文人笔下的虎丘图——以沈周开风气之先的吴门画派实景虎丘图——作为商品画的虎丘山水图和版画中的虎丘图。之所以说本文紧紧围绕的“实景化”倾向证明了上述观点,是因为最早诞生在元代文人笔下的虎丘图是传统的文人山水画,与虎丘的真实面貌可以说无关紧要,然而到了明代中后期,特别是晚明,吴门画家笔下的虎丘图干脆成为导游图和商品画,作品不但拘于实景,而且出现媚俗的趋向。在另一方面,同时期版画中的虎丘图亦有力地证实了这种世俗趣味的来源——商业背景下的市俗社会和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8.
虎丘记》是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的代表作,也是他“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学创作主张的最好范例。我们在与作品对话的过程中会逐渐感受到《虎丘记》的非凡魅力与字里行间闪烁的穿越时空的民本之光。那与民同乐的仁之心和任情适性的智之志,独树一帜,迎风飘扬,读之为其欣然,为之心醉。  相似文献   
9.
初春竹香     
每年最兴奋、最期待的也就是这个时候了。最向往的便是虎丘山后那片弥漫着泥土清新的竹林,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看见白鹭。踏着初春的细雨,又一次走进了那片令人神往的世界。山坡上浅紫色的花还未开,那弯曲的花蔓仍是静静地盘曲着,没有要延展的意思。倒是这青翠的竹,浸润了雨水,淡淡地散着光华,越发清润。应和着这柔柔的春雨、稀疏的嫩叶,一切都是那么安静。  相似文献   
10.
正爱国诗人柳亚子(1887-1958)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北厍大胜村,自12岁跟随父母迁居黎里镇周寿恩堂(现辟为柳亚子纪念馆)居住,至1927年因反对蒋介石遭到通缉被迫东渡日本,他在黎里镇生活了整整29年。在这里,他创办并实际领导了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创办了《新黎里》报。留在家乡档案馆里的泛黄的资料,纪录了柳亚子早年的抱负与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