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73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晓静 《新闻界》2006,(3):107-108
外交是主权国家通过谈判、有效磋商、对话等的方式来调整国家间关系,谈判双方的交流均从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冲突与矛盾不可避免。然而两国交往,主权平等,相互尊重,彼此间的沟通讲究委婉含蓄、力求折衷并注重模糊。同样的一些话,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但在外交中却是另一  相似文献   
2.
欧阳询 《今传媒》2005,(9X):60-61
创建“面对面” 谈到王志与“面对面”栏目的关系,有人好奇地问,王志为什么会来“面对面”?,言外之意是,有了“面对面”才有了王志,但实际上是有了王志才有了“面对面”,王志是这一档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的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3.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特征之一,含蓄的重要表现就是伎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而情境式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体会作品中的言外之意,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到这一点?老祖宗的理论是我们教学的指导,而西方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也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4.
一开学不久,我遇到一位新教师培训时认识的小学语文老师小丁,并听她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昨天中午有一位家长来找她,说他的孩子拼音学得很差,读不来,也不会写。还说,问过同班其他几个小朋友,也都不会。言外之意,对老师的教学很不满意。当时小丁不知所措,幸好旁边的一位老师替她解围,  相似文献   
5.
意境余论     
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要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象外之象与言外之意有层次上的差异。言外之意体现意象之间的虚实关系。而象外之象是意象内部的虚实关系建立之后的结果,唐代诗歌的代表作是意境的完善体现。  相似文献   
6.
言外之意”是指语言中所含的或未能由语完全表达出来的意义,也指在一定的语境下不便明确表达的语言意义。这种把真正含义隐含在词语后边的言此而意彼的语言形式是学中极具魅力的艺术表现手法。戏剧语言的潜台词戏剧中的台词是戏剧学中表现主题、展开情节、揭示人物性格的最主要的手段。高尔基说:“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论剧本》)。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8.
搞好写作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生活,捕捉灵感;课外多读书,读好书;坚持写日记;等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就文取材,开掘文本宝藏,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写作教学中,与文本相对应,我和学生把作文分为七个专栏:(1)解"言外之意"品"弦外之音";(2)与名家对话;(3)"狗尾续貂"篇;(4)赏析"生花妙笔";(5)读书札记篇;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底气     
何恩鸿 《师道》2011,(6):32-33
一个杀人犯被打到十八层地狱,他听到敲地板的声音,问下面是谁,那人回答他是教师。杀人犯问,杀人犯也只被贬到十八层地狱,你作为教师怎么比我还低,那人说,阎王说我毁了别人的慧命。虽然只是一个寓言,言外之意还是让人沉重。一直被敬颂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被寓言化地打入十九层地狱,这是值得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深思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一次“教学质量提升会”上.某领导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只要最后的结果,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其言外之意,只要学生的分数高,不管老师采取什么方法。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诚然,教育理应追求一个好的结果——高分。但我们得问问这个结果是怎么得来的。教育不同于种庄稼,只要最后收成好就值得称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