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8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
李白"谪仙"称号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来到长安,遇见贺知章贺知章读到他的《蜀道难》,人为赞赏,称他为“谪仙”。从此,“谪仙”称号就与李白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2.
贺知章年轻时,满腹经纶。有一天,皇帝把贺知章选去做官。从那时起,贺知章工作很忙,忙到没有时间回家。几十年以后,贺知章已经是个耳朵有点背,眼睛不怎么好使的老头子了。皇帝见贺知章已经是个老不中用的人了,便对贺知章说:“贺知章,你老了,有点不中用了,你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吧。”“是!”贺知章答应了。  相似文献   
3.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知道,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真正名篇杰作的诞生无不与诗人和文学家丰富的想象力有关。 比如诗仙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瀑布从险峻山上倾泻而下的奇景,诗圣杜甫用“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来形容笔力雄健文气磅礴,著名诗人贺知章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来巧妙描绘春风催发柳叶的动人景象等,其中诗人们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4.
记得一首儿歌这样唱道:“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春天在小朋友们的眼睛里,春天在小朋友们的歌声里。对于诗人而言,我想说,春天在风光景物之上,春天更在诗心慧眼之中。请让我们跟随诗人的步履,一路欣赏新春的美丽风光,感受新春的勃勃生意。  相似文献   
5.
陈璐 《青海教育》2006,(3):24-25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上,恐怕还没有哪位诗人能够超越李白的“仙”气。自从天宝初年李白二入长安与贺知章期遇得“谪仙人”的称呼之后,“仙”就始终与李白联系在一起。在王琦集注的《李太白全集》中所记录的千余首诗中,涉及游仙的诗作就有近百首之多。而李白的谪仙气质不是一种表象或符号,他内在的个性品质和特殊的审美坚持决定了他的诗歌走向,也因此建构起了他的桀骜不羁的自由王国。一、个性气质的丰富诠释执着、洒脱、狂傲、孤放是李白独具魅力的个性气质。他有儒家思想中“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诗歌创作上则表现为对理想政…  相似文献   
6.
一、写雪不见雪 折节风高晓梦惊,寒鸦一阵噪冬青。 起来檐外无行处,昨夜三更犹有星。 (利登《早起见雪》) 此诗题为"早起见雪",但全诗无一"雪"宇,不描雪花漫天的舞姿,不现大地银装紊裹的美容,却尽情渲染了浓浓的雪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共有两首,教材选了其中一首。教学时可以相机引进另一首,实行对比赏读,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增进学生的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8.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也许每个人都会为主人公的这种热爱家乡的情感所感动。因为他直到“鬓毛衰”还是“乡音无改”。但我却认为诗中的主人公性格很同执。他“少小离家”,回来时已“鬓毛衰”,少说也有三四十年的时间,可是还是“乡音无改”,可见他很固执,根本不愿意接受他乡的语言,说得大一点,也就是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相似文献   
9.
古诗鉴赏应赏标题,或者说不可忽略标题,因为从诗题中可以读取多样的信息。就内容上说,时间、地点、人事及景物等,都会在题目中体现出来。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了时间及事情。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讲了地点与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时间与地点及事件都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贺知章《咏柳》,或景或物,从而表明写作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古诗鉴赏中,辞格是其中一个层面。这里介绍一些,并略为举例分析。 先说比喻,最为常见。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二月的春风比作剪刀,极为新巧。再如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中将水面比作镜子,将君山比作青螺,很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