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是个性化审美体验和精神选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自鲁迅五四乡土文学中的“城乡二元对立”的情结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延续。而如今,作家需要在城乡两种文化之间有包容博大的胸怀,客观的审视两种文化才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2BaO·Fe2O3为正极材料、GP镍氢和镍铬二次商业电池的阴极材料为负极.以13.5 mol·dm-3KOH溶液为电解液,在隔膜电解池中电化学合成高铁酸钡。在合成温度为20℃,电流密度约0.18mA/cm2、电化学合成时间约为50小时的条件下,充电电压为1.45-1.58V,高铁酸钡产率为52.1%。  相似文献   
3.
等一分钟     
班上有个小姑娘冷冷的姿态总让我心生疑惑,暗自不悦。她小小的个子,短发,爱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在我面前沉默居多。好几次我找她谈话,试图走进她的内心,却都以她的沉默告终。这几乎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在课堂上她也认真听讲,但你看她的眼睛深处,明显带着隔膜,甚至对老师排斥、对抗,我陷入深深的苦恼与挫败感中。  相似文献   
4.
陈晨 《语文知识》2009,(3):70-71
现代文学史上许多公认的经典之作,在当下并不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现象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屡见不鲜,被称之为“两极阅读现象”。研究者从“史”的角度出发,注重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作品,强调其文学史价值;而作为一般读者的学生,则比较偏重个人的审美趣味。两者的龃龉是两极阅读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也造成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隔膜。细究起来,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对时代性较强的经典文本的阅读中。  相似文献   
5.
结合新消防规范,针对增压稳压设备工作原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氯碱工业是古老,传统的能源与资金密集型基本化工原料工业。烧碱与氯广泛用于化工、轻工、纺织、冶金、农业、医药、电子、食品等国民经济中。隔膜法电解是目前电解法生产烧碱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而其中的蒸发工段是烧碱生产中的重要工段。蒸发所需的加热蒸汽折成等价热值,其数值约占烧碱综合能耗的25豫~35豫,仅次于电解工序。因此,电解液蒸发工序运行状况和生产技术直接影响整个氯碱系统的用能水平和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氯碱生产各种蒸发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家长朋友:你们好!看了前面各位教师的讨论,有很想说点什么的冲动,我曾是一名中学生的家长,对教师的期待,我们有同样的寄望。我也是一名教师,特别是担任二十多年班主任的历练与思考,使我更能体悟班主任那份对家长的期待,我愿意秉承公正,不偏不倚,寄望家校间能够消除隔膜,以利于进一步家校合作。一、心存敬畏,心怀感激家长朋友,我最想说的是感谢你们!一是感谢你们对教师的信任。我始终相信,即便是教师用尽浑身解数,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让所有学生认同和支持,即便在处理问题十分周全的状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青海已探明锂资源储量2248万吨,占全球储量的33%以上,全国储量的80%以上,这是"锂聚青海"的基础;西宁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拥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和新材料、新能源制造产业的基础,这是青海成为"锂电之都"的产业基地。从电动汽车的心脏——锂电池实现"青海造"到电动汽车实现"青海造",锂电之都从绿色"芯"成为绿色行。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尾气回收再生气用隔膜压缩机在生产工艺系统中的经济运行,阐述了原工艺与增设管路技改后实现的稳定运行与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认为孔子的学说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这当然是对《论语》的误解,而这种误读是由地域、语言、文化的隔膜造成的。我们今天的读者,虽然能够认识《论语》中的每一个字,懂得其中每一个句子的字面含义,却未必能够准确地把握孔子本来的意思,这不仅仅是因为时间的隔膜,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