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群落的先锋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2 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 ,现代主义思潮演化出来的“先锋文学” ,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和收获。现代主义的“先锋文学” ,为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借鉴。残雪、莫言、苏童、余华及马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 ,有坚守 ,有变异 ,有回归 ,现代主义虽然具有某些“中国化”的特征 ,但要想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文学并成为一个组成部分 ,尚须历史地长久磨合。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是马原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小说集中展示了一群70年代初的知青们的命运故事。小说呈现的是一部知青群体的“饥饿的美学”史。一群知青,陆高、姚亮、二狗、长脖,当然还有“我”,也还包括其他人,为了吃,便不惜干出诸如监守自盗式的偷青,杀鸭套狗烤肉吃、千方百计钓蛤蟆等一系列勾当来。总之,一句话,为了吃,他们是那样地不遗余力。相对于男性们的吃,女性们的情事则成为了小说中的另一个叙述重点所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叙述这些女性的情事时,作家马原并未赋予其太多的诗意色彩,只是尽可能进行…  相似文献   
3.
据《新京报》消息,"如果让我归纳马原这部新小说的主题,我会说是‘新生命的战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收获》杂志编辑叶开对即将于本月在《收获》杂志上连载的小说《牛鬼蛇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当代中国最好的小说之一。马原已  相似文献   
4.
《花城》2014年第1期发表了马原的长篇小说《荒唐》。初翻目录,马原的新作让人颇为期待,但读过之后,失望远大于期望,甚至成了本期杂志最大的败笔。  相似文献   
5.
书室     
《新体育》2012,(6):22-22
推荐《牛鬼蛇神》为马原60年生命的回顾,60年体会到的神奇诡异与思考。它涉及到人、鬼、兽、起源、常识、真实、假象,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宗教……时代巨变,他们的关系如何转变?在对人生意义与宇宙神灵的追寻之后,当面对死神降临,生命的意义究竟何为?马原,当代先锋文学的引导者,重归文坛,毫无功利、取悦市场的投机,进行生命探索最纯粹意义的书写。  相似文献   
6.
马原对小说的前景表示悲观,他的理由是现在人们消磨时光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人们也活得越来越匆忙,不读一本小说,不是什么严峻的问题,如果明天的早餐弄不来,可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人们想活下去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活得美好当然更不容易,他无疑说的没错。但我在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那里看到了另外一种相反的看法,他们虽然没有对小说的前景表示乐观,但也不悲观。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要去内蒙古旅游了。内蒙古距离慈溪很远,坐火车去恐怕会耽误很多时间,所以全家人一致同意到上海乘飞机到达呼和浩特。这可能是我第三次乘飞机了,但心里还是很兴奋。到了呼和浩特,飞机里的旅行就圆满结束了。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暴风雪之夜     
<正>期末考试快到了。这次高年级要进行全区统考,目的是摸摸底,以便提高藏区的教学质量。区里很重视,区长丹吉仁措作了动员,说:"藏区要改变面貌,靠什么?靠人才。人才哪里来?靠教育。教育抓什么?抓质量。质量怎么抓?抓考试。总之,这次期末考试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马原是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卡夫卡是西方表现主义大家。马原善用叙述圈套,卡夫卡善用悖谬化描写。卡夫卡开创了现代派文学的先河,马原则开启了中国先锋文学。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通过荒诞化的描写,向世人展开了一幅毕加索式具有多重象征内涵的意象之画。马原在文学创作早期不自觉地吸收了卡夫卡式的创作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内化为自己的作品风格。同时,他在虚幻与真实交织,读者、作者及叙述者的互换,神秘主义的叙述化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