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建忠的外交思想是其维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在对外政策上,他提出了主动开放,谨慎交结的观点;主张利用国际公法,同列强进行斗争,修改不平等条约.他还反对盲战,主张战和要看时机.在培养外交人才方面,马建忠提出了集选才、育才、用才三位一体的使才得用观.  相似文献   
2.
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中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本文试图从现代语言学的语符、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论述"善译"的等值观,指出马氏的"善译"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以文本为切入点的译论标准相异,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树立新的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法研究第一部专书,《论句读卷》的完成标志着汉语语法独立研究的开始。《马氏文通》揭示出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揭示出句法成分的基本关系:主动与被动、条件与结果、时间与空间等关系。当今语法学所说的句类体系在其中已见雏形,语法研究的“二分法”也来自于该书。马氏开创体系之不可殁,研究方法启人深思。语法研究必须牢牢依据汉语的特质来进行,这是马氏能够科学吸收西方理论、成功建立语法体系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马建忠(1845-1900),又名斯才、乾,字眉叔,出身江苏丹徒(今镇江市)的一个商人家庭。他兄弟五个,其中的一个哥哥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5.
马建忠是晚清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受过国际公法和近代外交专业培训的人才之一。作为李鸿章的亲信幕僚,马在晚清涉外活动中起过一定作用,实际效果则毁誉参半.他经手的鸦片增税专卖、中法交涉主和及“暂售”招商局船产、米建威计划等外交活动所引起的种种争议,反映出社会转型期,接受新知的先觉者与守旧士大夫之间的观念冲突。晚清风气不开、务虚不务实的积习,或许是马建忠个人及同类群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社会根源,亦即当前外交积弱、国势不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常波 《文教资料》2008,(33):57-58
马建忠于19世纪末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提出了基于传统比较语言学的"善译"翻译理论,但是没有得到当局和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视.导致马氏译论被边缘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当时的主流翻译观、语言观和文化观,当时的翻译活动情势,马建忠译论自身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随后严复译论的登场.  相似文献   
7.
一、生为教徒1840年4月7日,马相伯出生于江苏丹阳县马家村一个久奉天主教的家庭中。[1]在马家先祖中,曾出过好几位知名的学者,最著名的即是其第二十世祖、元代著名学者、《文献通考》的作者马端临。马相伯的父亲马松岩是个虔诚的教徒,但又具备了深厚的儒学修养。其母沈  相似文献   
8.
张立新 《德州学院学报》2001,17(1):79-81,74
马建忠深受西方重商主义思想影响,力主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对外贸易方面,主张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股份公司,开采金银矿,轻减税厘,分类征税,调整进出口税;在引进外资方面,主张取信有本,官司为商借,偿负有期,借债办企业不能让洋商入股等。其思想尽管有时代的局限,但在当时能够运用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论证和说明中国问题巳是难能可贵了,而且他所倡导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学说终究为中国经济赶超世界水平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对中国现代语言学影响巨大而又深远,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答复李杰群先生驳难,认为李篡改林的观点、材料,进一步论证《马氏通》的作是马建忠马相伯兄弟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