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媒介融合背景下,适当选用歌曲和绘本有益于儿童初步塑造道德品质、探索伦理身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歌曲Forever Young表达了关于儿童养成友善、平等和诚挚道德品质的期望。该歌曲配套绘本将音乐、绘画、歌词有机融合,不仅能使儿童在接受绘画艺术熏陶时同步感受歌曲传递的伦理价值观念,还能凸显儿童伦理身份重要性。绘本主要展现儿童伦理身份的构建过程,引导儿童思考何为社会伦理身份,并帮助儿童调整伦理身份定位。“因时、因地制宜”运用该歌曲绘本,有助于儿童对各类伦理品质的理解由语音层面提升至语义层面,再逐渐内化到观念层面,从而引导他们永葆纯洁善良的“童心”,为其成年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埃米特·蒂尔之死》的问世标志着鲍勃·迪伦开始参与民权运动和抗议活动,然而迪伦在不同阶段对此作的评价是不同的。通过解读歌曲原型和歌词背后的左翼思想,发现迪伦对此作评价的转变受到了民权运动、民谣复兴运动、卡普兰古典音乐等的影响,体现了他的民间立场和反种族主义思想。他在历史书写过程中艺术化地凸显美国南部腹地的种族偏见,折射出迪伦对公平正义的理想主义追求,并与他后期的历史纪实创作倾向形成鲜明对比。此作成为鲍勃·迪伦创作思想转变与成熟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5.
马双  陈历明 《外国语文》2023,(1):132-142
鲍勃·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蜚声欧美,但直到80年代初,中国才有零星译介;改革开放以来,迪伦在中国的译介趋向相对多元;迪伦于2016年以诗人歌手的身份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后,迪伦译介进入了相对繁盛期。检视这半个世纪以来迪伦在中国的旅行可知,社会变迁与抒情传统的底蕴驱动构成了外国文艺的中国译介。梳理迪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可以管窥特定时期的文艺政策如何影响外国文艺在中国的接受与流变,借此阐明其翻译与接受之嬗变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6.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鲜出炉;10月,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两者之间也许只隔一道语文试题。尝试从批判质疑、信息意识、国际理解、问题解决、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人文积淀等角度将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试图让这些试题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些基本要点契合,通过鲍勃·迪伦这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文化载体,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作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结合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背景,以贯穿全文的流行音乐为依据,特别是一代巨星鲍勃·迪伦的音乐对于故事情节的作用以及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尝试从全新的角度解释少女康妮为何要跟随陌生来客阿诺德·弗雷德走出家门的原因。实际上,阿诺德·弗雷德是康妮在流行音乐刺激下产生的幻象,代表着其潜意识中的各种渴望;康妮的出走,归根结底,是在响应自己的渴望和需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