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人蒲柏曾给牛顿拟过一个碑文,后来虽未予采用,但该诗却流传甚广,很多关于牛顿的文章都引用过它。其后,另一个英国诗人J.C.斯奎尔,按同样的形式又续了一首诗。对于后一首诗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曾经引起了一场很热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论人》是亚历山大·蒲伯献给博林布鲁克男爵的一首用英雄双韵体写成的哲理诗。在这首长诗中,蒲伯从宇宙、社会、个体和幸福四个角度论述了人的属性和地位,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是18世纪盛行的自然神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腊戌失守,切断了中国远征军归国的道路,这既有缅甸特殊的人文自然环境,双方装备国力等悬殊甚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同盟国诸方高层将领为维护自身利益,各怀私心,指挥混乱的主观原因。主要剖析英、中、史迪威三方将领的私心导致腊戌失守的恶果,以警后人。  相似文献   
4.
刘小枫 《政治思想史》2019,(1):1-44,197
董成龙博士的《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一书,以立朝、立教为线索切入司马迁的汉朝政治观察,通过体味《史记》书法并追索司马迁的心法,把司马迁请回当代,敦促我们缕清自己赖以理解眼下身处的古今之变的政治觉悟。本文与之一起思考,搞清武帝和司马迁所面对的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时刻;进而指出,该书的时代意义在于,它向我国阵容庞大的史学界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史学样式或史学精神才切合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蒙古文《索勒哈尔奈故事》和波斯文亚历山大传说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二者虽然都包含亚历山大寻找生命泉水、留下遗言的表述,但它们在叙事结构、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兼顾吐鲁番出土TID155号文献中《索勒哈尔奈故事》结束后2叶蒙古文反映的佛教思想,我们也许可以说《索勒哈尔奈故事》并不是翻译作品,而是蒙古人运用中亚地区广泛流传的故事题材,去反驳伊斯兰世界的价值取向的见证。  相似文献   
6.
ABSTRACT

This essay reports on the latest efforts to assess the collections of materials relating to the Russian Revolution held in the Hoover Institution and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NYPL). The first section reviews the presentations made by Bertrand Patenaude, Michael Herrick, and Robert Davis during the roundtable “Collecting the Revolution”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lavic, East European, and Eurasian Studies in November 2017. The second present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docum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YPL’s and Hoover’s collections located in The Wisconsin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 Archive and the Archive of the Russian State Library.  相似文献   
7.
8.
希腊式钱币出现于亚历山大开创的希腊化时代之初,流行演变于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消失于萨珊波斯灭亡与阿拉伯帝国建立之际。虽经千年历史变迁,但从整体上看,这类钱币的基本形制、材质、币值、重量、名称都没有根本的改变,只有正反两面的图案轮廓和铭文语种因王朝更替或发行者的变化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希腊式钱币是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它本身的创制、流通和演变就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又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时期,时在北京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办了<尚贤堂(新学)月报>,通过寓言和新闻报道,发表了对中国改革变法的建议,同时也向中国人介绍了一系列西方科学知识.本文通过将这些内容与丁韪良以往著作相比较,发现"科学知识"大部分出自于他二三十年前的出版物中,不但在知识更新上表现出滞后性,而且杂糅着宗教思想,最终这些出于宣教目的的文化和政治建议未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故而<尚贤堂(新学)月报>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0.
西蒙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又被誉为多学科专家。他立足现实、明理为先、敢于挑战、不断追求的品质为研究者树立了榜样。其管理人思想和决策理论、“组织重要性”思想、培训思想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学者要紧跟时代步伐,透辟分析问题;企业应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通过改造组织性质提升企业营销能力,造就高素质员工推动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