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长期坚持对以色列的"武器限制"政策,实质是保证以色列武器优势的同时,确保中东地区的稳定,不给苏联插手中东的机会。约旦武器问题给美国传统中东武器政策的执行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美国坚决要取得对苏冷战胜利的决心与传统对以色列的国家安全的责任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充分权衡全球利益与地区利益的关系之后,美国与以色列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终形成了对阿以的"武器均衡"政策。"武器均衡"政策暂时地帮助美国走出了政策的困境,但是随之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不仅是兵书,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其支撑点就是人的生存。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永别了,武器》文本的召唤结构,呼应了《孙子兵法》的精神内涵:反战。《永别了,武器》苦苦追问人的价值、精神的归宿、未来的出路,其文本彰显的荒诞和虚无正是执着于"人的存在"本真状态,文学的终极关怀书写的是人的本真生存、精神的觉醒归宿、美好的家国生活等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陆军轻武器射击技能大赛,是一项综合性国际射击赛事,在课题内容设置、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对我军开展轻武器射击训练在贴近实战、更新装备、培养战斗精神等方面有着诸多启示,为我军轻武器射击训练实战化、基础化、模拟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海明威通过小说《永别了,武器》和《伊甸园》中几位女性的爱情追求,表达了她们的女权主义思想.即一方面需调整内心的双性情结.平衡两性力量,另一方面则在与异性相处时要注意两性互补.和谐共进,合成强大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董俊峰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3):82-85,91
海明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已成为现代美国神话,融入他的小说创作之中。他在四部经典小说中对人类悲剧性的处境、个人在这个荒诞世界上“单独媾和”的可能性以及人应如何有尊严地活着或悲壮地死去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以桑地亚哥追求自我的实现的最高境界结束他的艺术生涯。  相似文献   
6.
《永别了,武器》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但作为一个朦胧的反战主义者,海明威尽管诅咒战争,却没有对战争的根源进行剖析;反对战争,却找不到消灭战争的正确途径,以至于迷失了方向,因而整部作品弥漫着迷惘的情绪和悲观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敦煌汉简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汉代敦煌郡戍卒的武器装备情况,可分为长兵器、短兵器、远射兵器和防御器具四大类。对于这些武器,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与管理体系。体现在记录武器情况的各种文书中。从这些文书档案中也可以了解兵器的制造与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8.
战后初期,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对苏联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错误判断,过分相信美国可以长期垄断原子能秘密,而1949年苏联原子弹的成功试验打破了美国决策者的幻想,杜鲁门政府开始调整其核政策,做出了研制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的决定,从而促使美苏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而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的出台,则为美国大规模扩充军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是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显在品格。这两部小说集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审美意象具有广泛的互涉性,主题间的互相关联和暗合现象也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0.
鲁迅之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是从“身体”——这具体存在却又被人经常忽略的现象切入的。而这,正是鲁迅超越五四一代作家极显著的地方。《呐喊》中的诸多文本,都是通过展示各类“身体”——被异化的、被损坏的、被侮辱的身体,来传达其彻底的反封建的主旨的。正是通过这些“身体”,《呐喊》将封建宗法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邪恶展露无遗,将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文化上和精神上施加于民众的有形与无形的压迫加以“祛魅”。鲁迅文本关于“身体”的言说是具体的、夯实的,因而也是有力的。所谓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在鲁迅而言首先是“身体”的自觉,在这样的意义上,《呐喊》完成了一次对封建思想文化最具解构力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