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28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14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学子人文教育的重镇及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者,中国传统文化理应在高校图书馆发扬光大。高校图书馆应是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的实践者,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和谐精神的典范,兼容并蓄应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办馆原则。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的新进路:“和谐←→合力←→活力”(“和合活”观),体现“和合活”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3.
"和顺模式"坚持"保护风貌,浮现文化,适度配套,和谐发展",以政府、企业、村民"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构成了"和顺模式"的外部环境和内生之源。从经济视角看"和顺模式",其保护与开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村民参与,实现政府、企业、村民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在民主的课堂教学之中。做好民主性英语课堂建设工作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淡化教师权威,激活学生创新灵感;淡化教材权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注意师生角色切换。  相似文献   
5.
服饰美与人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趣味爱好是分不开的。服饰美要根据人的年龄、性别、生理条件、职业、场合、环境等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和源泉。和谐文化通过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认同,增进民族自豪感,维系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情,而起到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作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坚持和谐理念:用和谐理念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各种地域文化发展的关系;用和谐态度正确对待外域文化;法治文化与和谐文化相融合。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得以延伸,是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GDP本来是一个表征财富的普通符号,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作为财富象征符号的GDP却成了人们竞相追逐并加以炫耀的对象,甚至成为国家的最高目标。于是,作为人们崇拜对象的GDP反过来异化为人们的主宰,步入一条反和谐的不归之路。在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的大背景下,在失衡之路上狂奔的GDP必须回归和谐,确立新的和谐GDP理念。和谐哲学为和谐GDP提供了理论可能性,而和谐社会建构实践的展开为和谐GDP奠定了坚实的推广基础。作为和谐GDP三个维度的和谐产出、和谐分配与和谐消费,彰显了GDP的和谐向度。和谐GDP的“三和”之维.有利于营造出和谐心态、和谐世态与和谐生态,使和谐GDP客观上成为和谐社会的理想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8.
民法原理不能为劳动关系的稳定诉求提供合理的法理解释,而雇员身份的特殊性可以给劳动关系的稳定诉求提供独立于民法原理的另一种法理基础。在民事身份的演化过程中,正身份和负身份的古代法含义随着契约社会的发展,转变为强势身份与弱势身份,但并非所有的负身份者都能合乎民法原理和逻辑地接受其社会化的保护政策。雇员身份与民法内在逻辑的冲突决定了民法社会化的范围无法合理地延伸至劳动关系领域。劳动关系的稳定诉求是由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人身从属性所衍生的义务决定的。而且,人身关系先于财产关系,因而,对劳动关系而言,稳定诉求比和谐诉求更为本质。  相似文献   
9.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二句中的"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将"仁"理解为"私亲"或"偏爱",将祭祀品"刍狗"理解为祭前尊重而祭后轻视的东西等等,因此,此章之主旨迄今尚未得到较为切实的解释。实际上,"不"字当通假为"丕",作"大"讲;"不仁",即"大仁"。"仁",不能理解为"私亲"或"偏爱",而应作"仁爱"、"慈爱"等义讲。而作为祭品的"刍狗",无论在祭前或祭后,皆应一律受到人们之尊崇与重视。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作为根本性的哲学观念,渗透在文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与诗歌创作中。天人和谐,人人和谐,身心和谐与心理和谐是诗人由外及内,由身到心的提升过程,表现为能超越任何一种生命存在的境遇作自己的主宰,从而修炼一个完善完美的心灵。在诗歌的创作中,则表现为由内及外,由心到身的外显过程。诗人在物我情意融通,寓意于物,以物比德的创作过程中与自然客体达成情意的圆融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