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61篇
科学研究   44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媒体的迅速扩张表明其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新媒体也面临着有效传播的问题,要建立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首先要对其进行评价和认定。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网络媒体的利用率、网络信息质量、网络影响力等的评价是目前对网络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闻事实属性和受众兴趣,可以将时下的新闻分为政治新闻、中性新闻和娱乐新闻。中性新闻是一种事实存在。新闻的中性化,是坚持对新闻事实的公正、客观报道,最大限度维护受众利益和新闻的公信度。  相似文献   
3.
此研究以价值观辨析学派理论为依据,以403名10—16岁儿童为被试,以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用“认知判断”、“内心体验”、“情感分享”、“行为倾向”、“行为重复”五项指征考察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在诚信价值观方面的状况和特点。结果表明,他们已经具有了认知判断、内心体验、行为倾向、行为重复倾向的4项指征,但没有表现出具有情感分享的指征;在认知判断、内心体验、行为倾向3项指征上,16岁的高中学生表现出低于小学、初中学生的倾向;一般情境和角色承担两种投射情境、有无诱因两种背景都会影响他们在诚信价值观有关指征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一般而言,政府公信力主要由政府能力、传播载体和公众满意度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宣传员"和"监督员"的双重角色.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使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要破解政府公信力提升难题,必须从面临的挑战和自身系统构成出发,促进"三个转变",即政府从管制...  相似文献   
5.
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能否成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理论上的争论早已存在,其中关键在于诚实信用原则是否具备独立价值和意义,以及适合民事诉讼法的土壤能否生存。从三方面阐述并论证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被确立为基本原则的必然性,从而得出:在当代民事诉讼理论及实践的大背景下,确立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企业决策的诚信分析是市场经济的需求,也是决策理论的重要课题。影响企业诚信决策的要素有个体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和利益相关者等。一个完整的企业决策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目标→信息整合、设计方案→分析方案、选定方案→执行决策、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7.
“可能”、“会”都可表示估计将成事实与否,但其“或然性”并不相等。“会”表推测性肯定,而“可能”只是个表肯定性不强的词语,因此就其所反映的“或然性”性质而言,“会”是个点,其值为“1”,而“可能”是个弹性区间,其值徘徊在“0.5”左右。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对《华商报》的价值取向与公信力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与报纸成功发展的关系。分析认为,公信力是媒体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媒体的价值取向与公信力密不可分。因此,都市报要在新媒体的兴盛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定位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电视新闻娱乐化已成为大众传播活动的潮流.同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也出现了电视新闻娱乐过度的现象,给社会、受众以及媒体自身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界定入手,深入分析电视新闻娱乐化应把握好公信力和人文关怀两方面的限度,以期对大众传播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人的重要品质,更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道德基石。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作为社会群体中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诚信缺失事件屡屡发生,究其原因,这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