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篇
  免费   1篇
教育   781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汪鹤龄 《学语文》2002,(3):7-17
《师说》是最能代表韩愈散文风格的名篇。韩愈说本文是为他的学生李蟠而写的,实际是针对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的坏风气有感而发,表现了他提倡师道的坚决态度、反抗流俗的极大勇气以及辩证地对待师生关系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2.
韩愈习尚论     
韩愈在政治领域,极力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勇于为人,欲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在儒家思想传承方面,以继道统为己任,开理学之先河;在文学方面,他倡导文以载道,发起古文运动,并在诗歌创作上力开新局。而在诸般复杂纷繁的习染方面,他又是不忌五荤六素,随其性情喜好、爱憎所适以取足,兼收并蓄。他不可能像宋代理学标榜的“惟精微一,允执厥中”那样衣冠端正、道貌岸然,不做属于个人生活领域的有情有欲或“玩物丧志”之事。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韩愈其人,才可能避免观念的胶着带来的生硬而刻板地把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中人,看成是只具有“道统”品性的标本的一偏之见,。  相似文献   
3.
韩愈、李贺两位同时代的诗人写过两首同题诗,从两诗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两人在诗体选择、感情表露、意想创造及对后世影响上的异同,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两位诗人的风格趣味。  相似文献   
4.
方崧卿,字季申,南宋兴化军莆田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卒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终年60岁。方崧卿是南宋著名的韩愈研究专家,据有关史料记载,他长期任地方官,颇有政绩,在当时很有名气;他喜欢读韩愈诗文,长期致力于校勘韩愈诗文,取得了丰硕成果。方崧卿著作很多,大部分是对韩愈诗文的研究,可惜很多已经散佚。由于  相似文献   
5.
6.
韩愈《进学解》一文提出的"记事者必提其要"为学方法,千古以为美谈。然而细细考究,这个概念含义并不明确。前人对"记事者必提其要"做了各种阐释和解读,经过梳理,认为它大体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即对史籍一类的著作要抓住其纲要;采摘经史,据事以类义;整理史实要含咀英华、删除冗赘。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思想在北宋有非常广泛的影响,苏轼在文中论及韩愈时有着前后矛盾的结论。以纯文学、纯文本的研究视角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而从宋代的儒学思潮入手,苏轼的这种评价矛盾可以获得合理的解释,这种矛盾实际上是建立在北宋儒学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8.
郑珍作为近代“宋诗派”的杰出代表,秉承宋诗派的诗风,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使其诗歌自成一家面目。通过对郑珍与韩愈、白居易、苏轼三住大家的比较,可以发现郑珍凭其深厚的经学积淀。渗融以时人鲜有的健康心态——率真、豁达的个性,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诗风:于苏诗的横肆中见纯真,于韩诗的雄奇中见质朴。于白诗的平易中见不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学术史角度介绍宋代韩愈文集校注的主要成果,评述宋代韩愈研究的主要历程和成就。  相似文献   
10.
柳枝绛桃辩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春天,韩愈从潮州、袁州回京师长安已二年整。这时的唐帝国国势,亦已江河日下。前一年,成德节度使田弘正在军乱中遇害,衙将王庭凑自请为“留后”,穆宗不许,发兵征伐。王庭凑兵围奉命前来征讨他的深冀节度使牛元翼于深州,朝延只得姑息,委任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并派已升为兵部侍郎的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宣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