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2篇
  免费   1篇
教育   2414篇
科学研究   50篇
各国文化   41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85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2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315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向人的层次升华的学和习的过程是愉快的。然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朋自远方来,带来了远方的信息,与之切磋琢磨学习之所得,共同向着“人”的更高处飞翔,使人的亦即仁的本质得以彼此确证。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进人社会前十多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那么学习有什么可谈的?实际上,世上的许多事情都存在着“人人可以为之,人人却未必擅为之”的现象。同样人校学习,同样的导师,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就说明因对学习的内涵领悟不一样,导致个人对学习的投人不一样,对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及内容的选择也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读书界掀起了一股品读经典的热潮。在我的主要记忆里,先有刘心武的《红楼梦揭秘》,后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再有于丹的《论语》、《庄子》"心得",前后呼应,红极一时,不仅"火"了,简直"疯"了。"跟风"和"模仿"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面对诸多因品读经典而一夜走红的案例,大大小小的刘心武、易中天和于丹们纷纷披挂上阵,或在央视开讲,或在各地走穴;  相似文献   
6.
止庵 《编辑之友》2008,(2):62-63
我不止一次讲过,自己的人生观得之于《庄子》与《论语》。我最早接触《论语》,还是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报上连载“《(论语)批注》”,每天登段原文,再加一番批判。我对批判不大感兴趣,倒觉得“子日”的内容挺有意思。以后向朋友借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读了《论语》的全文。“文革”结束后,报上登出拨乱反正的文章,有一篇题目忘记了,引用很多孔子的话,令我颇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之懂得孔子,乃自此始。  相似文献   
7.
孝敬之道     
于丹 《全国新书目》2008,(11):28-29
《于丹〈论语〉感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续篇,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7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它的朴素和温暖不仅在于那里面有天下大道之志,与此同时它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易中天、于丹等在央视《百家讲坛》做客开讲,“品三国”,解读汉代人物、《论语》和《庄子》等古代经典,因观点的标新立异、语言的通俗流行以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明星学者”,从普通的教授变成“超级教授”,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在全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易中天于丹”现象。观众中有坚定的拥趸者,也有表示不屑和质疑的,不同的心态和声音反映了问题的各个方面。“品”、“解读”、“心得”就是一种解释,本文试从解释学角度来分析“易中天于丹”现象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反响,以期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所用《论语注疏》的通行版本是清代阮元所刻的《十三经注疏》本,新近我们又从日本影印回南宋蜀大字本,这个版本有很高的校勘价值。本文在详细比勘阮刻本与蜀大字本的基础上,抽取了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包括很多蜀大字本能够对阮刻本补充脱文、提供异文、纠正误文的资料,论述了蜀大字本的校勘价值,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这个本子,利用这个本子。  相似文献   
10.
四书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分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Shēn)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