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1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均为唐代送别诗中的名篇。细读起来,个中意味别有一番情趣。王勃诗一开头便以对仗的形式出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借景生情,写得十分壮阔,颇  相似文献   
3.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  相似文献   
4.
党海珍 《考试周刊》2014,(52):40-40
<正>诗词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它经典的语言、深沉的内容、格调的美妙,古往今来,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文人雅士。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不断受西方文化强力冲击的当代小学生来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里,让他们置身于诗情画意般的氛围中,爱上传统文化,爱上语文。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一、注重积累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  相似文献   
5.
踏歌之俗由来久矣.在唐代,踏歌风俗较前代更为流行.唐代踏歌承担着庆典、娱乐、祭祀、祝寿、送行等重要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李白《赠汪伦》为唐人送别名篇,现今学界对汪伦为李白踏歌送行情境说法纷纭不一,汪伦为农人或县令的身份也备受争议.结合李白原诗与现有材料分析,汪伦的身份应为县令,其携村民或家乐给李白送行的说法并不可信,踏歌乃是汪伦即兴而为.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被公认为是古典戏曲中情景交辉的典范。它的《长亭送别》一折,更以优美的曲词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传唱的名篇。其中[端正好]一曲尤为人称颂。  相似文献   
7.
杨洁 《华章》2011,(35)
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文人入幕,投笔从戎”,这一时代精神决定了大批文人离亲别友,从马背上去索取功名.唐朝边塞派诗人的送别诗,内容多样,风格各异,有较高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严强 《语文天地》2011,(21):20-21
"南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词,其使用通常有以下三个意义:第一个是南侧的水浦或具体地名。第二个是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其意蕴比较复杂,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的情感倾向:送别之地,饱含离愁别情;自然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精彩     
这是《黄鹤楼送别》的第二堂课,我问:黄鹤楼的景色和两位诗人的情谊比起来,哪个更美?我想把大家的意见统一到"情感"这个角度上来。这时,班级的"课堂病毒"发作了,他在座位上嗤之以鼻地说:"老师,李白是不是在拍孟浩然的马屁啊?"  相似文献   
10.
卞建国 《课外阅读》2011,(11):312-312
笔者于近日聆听了一堂语文公开课,教师把《长亭送别》的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在课堂上分别表演了经过改编的现代版《长亭送别》和古代版《长亭送别》。应该说,这堂课是一堂成功的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素质教育课,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然而这堂课却在结尾留下了不足。教师在学生表演完之后作了简单的分析。最后布置了一项作业:课后自己查工具书疏通文字,并且背诵课文的若干语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