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教育   9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通过对1903至1911年间浙江省教育会初兴、学务空间扩张及政治参与的分析透视,勾画出该会的面貌特征,探索其牵连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天津教养院是北洋时期天津地方政府与当地新式绅商通力合办救济事业的典型救济机构,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表现在确立现代官民合作机制,经费保障纳入地方政府责任,呈现良性经营状态。但从院民教养状况来看,重养大于重教,反映了时局危艰和传统救济方式的强大惯性。  相似文献   
3.
按语: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明末开始出现。清初,民间溺婴问题渐趋严重,朝廷和地方士绅更加重视建立育婴场所。康熙元年(1662年),于京师广渠门内建立育婴堂,收养遗弃病废之婴儿。雍正二年(1724年)颁布上谕,行文各省督抚仿照京师推行育婴堂。此后,各府州县皆设置育婴堂,许多州县官员和地方士绅或拨给公田、公费,或捐钱、捐田,供育婴堂所需。清政府对育婴堂的设立和管理政策也进行过调整。清代育  相似文献   
4.
古代官方的儿童社会救济从宋代开始设置,发展到清代,育婴堂已成为儿童救济的专门机构。本文以清代扬州育婴堂和京师育婴堂的建立与发展为切入,通过个案研究对清朝育婴堂的经费来源、普及情况以及发展动因等方面进行剖析,可以分析出育婴堂的性质:形式上是官府监督管理,实际上核心力量仍是士绅阶层,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育婴堂的态度最为"微妙",官方主张有威望和资产的士绅帮扶育婴堂,却对社会保障不制定律令法规,默认其为"细枝末节",这就使得育婴堂的救助效果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5.
河北沧州是一座儒学积淀很深的古城,自古就有办学兴教的传统。沧州士绅重视教育,借助宗族组织、地方政府积极发展教育,对促进邑民个人修身、建立地方社会秩序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简·奥斯丁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她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有大量对于士绅阶级和当时父权制社会思想的表现.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简·奥斯丁她不仅是时代和阶级的女儿,同时她也是父权思想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7.
明清士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评价,海内外学界已有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如果从还原历史情境、准确评判士绅角色而言,在众多研究中还存在含糊笼统的陈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日学者从各自的理论预设或实证研究出发,已涉及这些问题,却未形成系统的论述。后来学者的地方史研究涉及概念界定、士绅分层、区域差别等问题,既开发出大量史料,也提出引起海内外学者对话的新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知明清时代士绅身份、社会影响甚至王朝统治的关键问题。其中很多研究关涉中国最重要的地域之一江南。参诸历史文献,对其学术研究史作一初步梳理与探讨,既可以呈现出王朝统治与地方社会控制之复杂性,也可能推求寻绎出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地方财政问题,本质上是社会政治问题,是地方政治变革的一部分。兰溪模式是国民政府有效治理下的地方政治变革方式。县政的改革和现代化的地方财政制度建设,有利于规避华北农村出现的国家权力“内卷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这些社会阶层各自在经济、文化与政治上承担着维系社会生命体的组织功能。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而这种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主要是由科举制度来实现的。平民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从而进入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的精英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士绅人数剧增.而朝庭能够提供的官职非常有限.这使得希冀通过出仕而谋食的明清士绅面临的生存问题非常严峻;在文化观念上,“贫穷”一词的词义由过去的中性(或不带感情色彩)转变为贬义词.摆脱“贫穷”也就意味着摆脱与之对应的富含道德贬义的“懒惰”;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又为他们从事治生之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促使他们对工商诸业重新审视并逐渐参与其中——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重压迫,使得明清士绅家训在论及治生问题时表现出普遍性、深入性和多元性特点.这些特点表明明清士绅家训中治生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