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樊迟学稼”的意蕴
引用本文:陈科华.“樊迟学稼”的意蕴[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3(4).
作者姓名:陈科华
摘    要:在孔子的学生中,樊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不仅对孔子的仁学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而且试图把知识学习从形而上的道德说倡引入形而下的生产实践过程,却因此而被孔子斥为“小人”,成为后世儒生价选择过程中不可逾越的文化雷池,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 一 樊迟为何要“学稼”?这首先与孔子儒家思想的社会化命运有关。 我们知道,孔子在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文化思想的“游学”生涯中,虽干七十二君,礼遇颇隆,但基本上是到处碰壁,一无所成这一事实,不仅给孔子个人在精神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给追随于孔子左右的儒家文化群体以思想上的强烈触动。对于孔子思想的社会命运,在孔子的学生中只有颜回与其有共同的思想体认,他们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思想的碰壁遭遇是天命使然,但作为“君子”,并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对原有的思想价值的追求与执着,而应该“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过,孔颜的这种悲剧观照并不能扭转儒家思想的社会命运,因而,对儒家思想的社会化问题的思考就不能不成为早期儒家知识分子的思想关注。早在孔子奔波于陈、卫之时,子路就曾发出了“君子亦有穷乎?!”的不满声,子路甚至还认为孔子的“正名”学说十分地迂腐,不切实际。随着孔子社会命运的深化,对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