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先秦两汉感物美学的发展
引用本文:李健.先秦两汉感物美学的发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18.
作者姓名:李健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科研处,安徽,阜阳,23604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资助课题,项目号2003JW181。
摘    要:"感物"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发生的概念,它是一切艺术的产生之源。这一理论的形成基于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感"是感应,它是一种自然和自由的感发现象,是一种瞬间的直觉体验。《乐记》最早明确提出感物,其本原意义是人心与自然万物的感应。这种感应是交互的、双向的,物感人,人亦感物。先秦的感物美学,无论是感应自然风物还是感应社会人事,都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两汉的感物美学受元气自然论和神学自然观的影响,强化了先秦以来的自然、自由的感应特质,其内在理论精华仍是天人合一,或者说它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派生。先秦两汉的感物主流是感事、感时,注重言志、教化。那时,自然风物并没有独立,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但是,它在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发展中意义也是重大的,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关 键 词:先秦两汉  感物  美学  天人合一  感应
文章编号:1004-4310(2004)04-0011-08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