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林徽因诗歌的情境美与语言美
引用本文:刘红明.论林徽因诗歌的情境美与语言美[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Z2).
作者姓名:刘红明
摘    要:“一代才女”林徽因是“30年代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①。但由于其诗未曾见集,其本人又游离于革命大潮之外,偏好低吟绵绵无绝的个人哀愁,与那特定的拯危救亡的时代气氛不甚合拍,其诗作曾倍遭冷落。近几年来,这方尘封已久的胜景才日渐被发现与开掘。本文拟从情境与语言的角度对其诗作略加分析。 林徽因跻身诗坛的1931年,“新月派”尚存一缕余息,现代派已露尖尖荷角。作为两派的过渡诗人,林徽因的诗作呈现出由浪漫主义直抒胸臆向现代主义意象表情过渡的鲜明特征。她的不少诗歌已吸取了现代主义意象表情的养分。 关于意象,庞德在《意象主义的几不》一文中将其定义为“那在一瞬间呈现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我认为,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对象的复合体。在这里,主观精神呈以具体的感性形态,具体形态表现具体的思想感情。林徽因在《怎么一回事》中曾有过如此阐述:“在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