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文本走向生本拓展课外资源
引用本文:李宝娣.从文本走向生本拓展课外资源[J].江西教育,2011(24).
作者姓名:李宝娣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儒林中心小学
摘    要:前不久听了一教师执教的研讨课——《嫦娥奔月》,整个教学板块清晰、过渡自然,师生间的对话和谐高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该教师拓展了与文本相左,出自东汉·张衡《灵宪》的“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日:‘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并组织全班热议:读了这个版本,嫦娥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悉心揣摩之后,笔者觉得这一拓展训练完全破坏了整堂课的情感基调,彻底颠覆了嫦娥的美好形象,似有狗尾续貂之嫌,值得商榷.由于“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自上古即开始诞生,在各种文学典籍中和民间百姓口中广为流传,所以形成了多种版本.这些版本中,嫦娥的形象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应该说,真正的“嫦娥奔月”这个神话应是所有版本的综合,正如《红楼梦》“版本学”也是“红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样.可问题是:小学课堂上我们是否有必要拓展这种与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完全背离的版本呢?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