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记忆与空间:历史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逻辑构建——基于贵州织金古城的实证
引用本文:李渌,李晨宇,徐珊珊.记忆与空间:历史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逻辑构建——基于贵州织金古城的实证[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67-81.
作者姓名:李渌  李晨宇  徐珊珊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贵高原民族地区古城镇历史遗产与山地特色城镇化融合研究”(19BMZ091);
摘    要:历史城镇是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记忆作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记忆的延续和空间的生产是历史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此,以贵州省织金古城为案例地,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文本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文化记忆与文化空间的关联视角下古城非遗活化的理论框架。结果表明:文化记忆代表了时间维度上的文化积淀与演变,作为文化空间形成的根基,是物质空间通过记忆媒介对精神层面的一种客观映射,塑造地方认同与依恋;文化空间衡量着空间维度上的文化生产,依托空间实践触发“回忆地方”的集体和个人行为,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地方感的寄托;地方感增强延续古城文化记忆发展的情感力量,深刻影响着古城的文化空间构建,赋予古城新的地方意义。文化记忆、空间实践、地方感共同构成历史城镇非遗活化的多维动力。

关 键 词:历史城镇  文化记忆  文化空间  非遗活化  织金古城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