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郭沫若与闻一多诗歌的情感归宿
引用本文:蒲志珍,彭文政.郭沫若与闻一多诗歌的情感归宿[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6).
作者姓名:蒲志珍  彭文政
作者单位:湖北利川市教研室 (蒲志珍),湖北利川市教研室(彭文政)
摘    要:郭沫若和闻一多二人在对待作诗的态度上截然不同。郭沫若作诗,主张“写”;闻一多作诗,则主张“做”。“写”和“做”在这里各自具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写”就是郭沫若所说的“自然流露”;而“做”则强调艺术上的加工追求。郭沫若为强调“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时候”,他说“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那“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