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
引用本文:周道静,徐勇,王亚飞,周侃,刘宝印,李九一,樊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7):814-824.
作者姓名:周道静  徐勇  王亚飞  周侃  刘宝印  李九一  樊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630644),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青年基金(Y9X1811Q01)
摘    要:"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文章从"双评价"的科学内涵出发,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其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过程,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科学理解和正确使用"双评价"提供重要指引和参考。文章介绍了"双评价"在主体功能区工作中的首次应用,全面梳理了主体功能区工作中"双评价"的概念提出、体系构建、应用过程及核心作用。重点分析了"双评价"对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的基础性作用,从认知国土空间、发现矛盾问题、助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规划科学编制等方面,说明了"双评价"在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机衔接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规划,以及动态监管规划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还提出"双评价"在空间规划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因地制宜地使用技术方法。结合自然资源部2020年1月发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分析了该指南的评价框架、技术方法、工作流程和重点,总结了其主要特点和难点问题,并对下一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工作中"双评价"方法与应用的完善和深化方向提出建议。

关 键 词: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空间规划  开发保护格局优化  主体功能区
收稿时间:2020/7/2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院院刊》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院院刊》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