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文心雕龙》文学通变论的意义建构与整体解读
引用本文:姚爱斌.《文心雕龙》文学通变论的意义建构与整体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7-39.
作者姓名:姚爱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摘    要:《文心雕龙》"通变"论并非《周易》"通变"论在文论中的直接运用。在《周易》"通变"论中,"变"是天然合理的,"变"是"通"的条件,"通"是"变"的结果。但在刘勰看来,南朝以来的文学"新变"产生了太多的"爱奇"之风、"浮诡"之言和"淫丽"之辞,导致了"文体解散"的严重弊端,使文章之"变"成为需要反思和批判的现象。由此造成了刘勰文学"通变"论的独特思路和特殊内涵:其论述重点不是提倡和推动文章之"变",而是强调通过对源于经典的"有常之体"的"相因"来规范文章之"变",以克服"新变"之弊;其所说的"通"也主要不是指向文章之"变"的结果,而是指向文章之"变"的前提,即对传统"有常之体"的"会通"。刘勰将传统"通变"论置入《文心雕龙》"以正驭奇、以常驭变"的整体论文思路,创造性地重建了"通变"概念的意义结构和具体内涵,从而将《周易》"变而通之"意义上的一般"通变"论,转换成了《文心雕龙·通变》篇"会通—适变"意义上的文学"通变"论。

关 键 词:文心雕龙  通变  有常之体  循环相因  意义转换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