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传统书院的“全人教育”与现代大学的建立
作者单位:;1.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摘    要:"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放在大学之"存在"的背景中来谈,先从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谈起。西周时代的中国教育掌握在贵族阶级之手,孔子将"王官学"转变成为"百家言",开民间讲学之先河。公元第10世纪以后,民间书院兴起,但也出现被官学化的倾向。官方力量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是从先秦时代的民间讲学到汉代的官学、宋明的书院,都有官学化的倾向。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希望使人能达到"身心一如"、"成己成人不二"、"天人合一"的状态。谈到"身心一如",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心"何以能支配"身"?古代儒家相信"心"是价值意识的创发者,因此具有普遍性,也有其必然性。孟子提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端之心"具有普遍性,而"心"的必然性就是建立在普遍性之上。在古代的全人教育里,"心"的觉醒是全人教育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心"如何支配"身"?"心"对"身"的支配要经由教育的过程,这就涉及人的修养工夫问题,全人教育的方法在使"身"受"心"的支配,进而能与"心"合一。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二个核心理念是"成己成人不二"。所谓"成己成人不二"的涵义是指教育的目的在于透过"自我的转化"以完成"世界的转化"。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三个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完整的"全人教育"应该完成人的生命"知"、"情"、"意"三面向的统合。孟子主张:无形的修养会转化在有形的躯体之上。就是说人外在的相貌是天生的,但只有圣人也就是真正有修养的人,才能够将内在的禀赋转化到外在形体上,从"身心一如"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东侵,中国进入历史危急存亡之秋,中国大陆兴办现代西式大学是为了脱离被侵略、被殖民的宿命,也因此,现代大学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中国的大学"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这与近代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在富国强兵、中体西用的情境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中国大陆已告别革命,海峡两岸也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卷入全球化的大潮流中,因此,21世纪全球化趋势对海峡两岸大学造成另一波新的压力,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关 键 词:中国书院  书院教育  现代大学  全人教育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