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文章开头的动力与魅力浅谈
摘    要:“新闻是易碎品”,这是新闻界流行多年的一种看法。这个命题的科学性到底如何,姑不去论,单就其影响而言,至少在相当一部分同行中引起一种重采轻“写”的“半拉子病”。说是搞新闻写作,其实一门心思大都用在如何抓新闻上,至于如何去写(怎样写得引人入胜,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讲究写作技巧,则很少放到应有的位置。在这些同志看来,只要能抓住有价值的题材,报道出来就成,新闻作品事过境迁,不值得象文学作品那样在表现技巧上下功夫。正由于此,出现这样的状况也就不足为怪——一些同志写稿已写了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仍是“跛腿”行路者。尽管报道的人和事天天在变,年年不同,而执笔者一落笔就框入“永久牌”的“铁楧子”。可惜大量带着露珠的新叶,连着泥土气息的根须,一经摁入“铁模”,就变成了标准型的“机制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作品充塞报面,就不能不影响到报纸的可读性,当然也就难以谈到可亲,可信。如此宣传的实效如何,是不言而喻的。再从一年一度的好新闻评选来看。每届的评委们大都难免于遗憾中的不安,为一批本该入选而落选的作品深感惋惜。要论这些作品反映的题材和问题,很有新闻价值,只为文字粗糙拖沓,表现形式俗套,经不起人们推敲,终于得不到认可。试想,面对污迹斑驳,酒色难辨的酒瓶,谁还有兴致打开它去品尝滋味呢? 由此看来,为了读者,也为了让自己的劳动果实在社会上获得它应有的效果,现在该是我们把写作艺术课题摆到日程上来的时候了,该把这条“跛腿”练得健壮起来才是。一部新闻史有力地表明,大凡优秀之作,都是时代的真善美的“雕塑”,也是时代智慧的结晶,既具有精深独到的认识价值,也富含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因而富有流传后世的生命力。为了能写出无愧于我们对代的新闻作品,我们摄取营养的视野就不应圃于干新闻学新闻的狭窄天地。学习借鉴新闻名家名作的成功经验固不可少,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把目光投向古今中外优秀作家源远流长的妙笔精品,其中大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个中三昧”;古往今来的研究者们,从大量优秀作品中选精撮要,陶冶提炼,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艺术理论。这对于我们新老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是有待深入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借鉴宝库。为此,本刊新辟《新闻与写作》栏目,为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讯员以及新闻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借鉴写作艺术的窗口。这个“窗口”已在招手:或关于写作艺术的研究心得,或钻研新闻写作的真知灼见,或关于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的探讨意见,概表欢迎。我们期望能听到同行们在新闻写作攀登阶梯上变得强有力的脚步声。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