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多元解读与道德底线
引用本文:柳育谈,吴卫新.多元解读与道德底线[J].广东教育,2005(13).
作者姓名:柳育谈  吴卫新
作者单位:浙江 (柳育谈),浙江(吴卫新)
摘    要:现在的多元解读的确呈现出泛滥之势,陷入“学生个人的理解都是可贵的,都应该肯定”的误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多元解读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凡是贴新课程的标签,不能没有多元解读,将对多元解读的理解低层次化,片面化。二是有众多公开课的推波助澜。因为公开课最怕的莫过于启不开学生的嘴,所以明知学生的发言有些出格,甚至在情感价值观上存在问题,教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加以“纵容”。到底多元解读该不该有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本的价值取向、时代背景、语言环境以及作者的情感等,对这些要素的解读是否存在界,界又…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