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历史档案中电报的编辑
引用本文:董慧云.历史档案中电报的编辑[J].历史档案,1995(3).
作者姓名:董慧云
摘    要:在历史档案汇编工作中,经常遇到电报载体的档案。中国电报的产生可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作为先进的通讯手段逐渐被清政府所采用。中国自办电报始于1879年(光绪五年),李鸿章在天津至大沽北塘炮台之间试设电报,“号令各营顷刻响应”。1880年李鸿章以电报有利防务、便利通讯为由,奏请清廷照准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并在天津、上海间架纵贯南北3000余里线路,促使南北信息畅通。全部架线费用由北洋军饷筹垫。随后上海至南京至汉口,以及天津至营口、旅顺、奉天的电报接通,接着由奉天经吉林、伊通州、宁古塔接线到珲春,又经伯都纳、齐齐哈尔到黑河,至此东北境内已有全长3000余公里的电报线路。1898年清政府正式下令,规定“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电报传知”,使电报获得了与一般公文同等地位。清政府为加强辽南沿海的军事防御,于1884年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准,令津海关道盛宣怀等派员架设线路。从当年6月开工,次年3月竣工,共架设山海关——锦州——营口——旅顺,经过辽阳至奉天,电报线路计1778华里,共用白银107316两,同时由奉天劝业道黄开文在奉天德胜门内公署前胡同借金银库房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